此刻,我正在机场等待。中国作家协会委派的电视台编导和摄像师即将到达西安,我站在接机口第一排围栏前,仔细“过滤”眼前的人流。
半个多月前,忽然接到中国作协的电话,我的长篇纪实《古村告白》入选2020“中国一日·美好小康——随作家走进故事”大型全媒体直播项目,作为全国21个直播点之一,直播团队要来陕西进行对接和先期踩点。
几位身着白色卫衣的身影眏入眼帘,胸前“中国一日·美好小康”红色大字随着主人的步幅跃动,像迎风飘扬的旗帜。随后的几天,“旗帜们”将随我一起,回访我书里写过的村庄。
我庆幸自己以书写的方式,参与到精准脱贫战役中。写作者总在屏幕上、新闻里“隔岸观火”无疑是单薄和苍白的,只有老老实实深入乡村脱贫战场,直面冲击,洗礼心灵,才能不偏不倚地把今天的村庄告诉中国,把中国的今天告诉未来。
2020年的业余时间,我都泡在秦巴山区,探入一个又一个村庄,与贫困短兵相接,与淳朴握手言欢。我遇到了很多人,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产业带头人、贫困村民……这些坚守在大山褶皱的人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信土地会给予和汗水对等的价值。他们的生活之小、心海之大,像河流中一条条闪烁的银链,照亮了山川,也照亮了我。
现在,这样一束光,通过我书中的文字,又照亮了这个全国直播采编团队的眼睛。此行中的他们,将通过全媒体直播,让书中的乡村新貌照亮全国人民的心。
直播团队此行要随我探访的周至县苍峪村,是一个看得见小康气象,感受得到精神蝶变、拥有未来的村庄。村里有一位卸任公职后返乡的国家干部,用多年积蓄把自家一处民房改造成乡村民俗文化博物馆,传承家训、弘扬村风。在博物馆里给留守儿童办画展、读书会、邀请文化名人驻村创作,用文化的力量拔穷根,让乡亲们富口袋,更富脑袋。
村里的五保户老邓在文化村风的熏陶下,有了更多想法。有一天他告诉我:“现在不愁吃穿了,要了结自己的一桩心事儿。”
“什么心事儿?”
“美牙!”老邓的声音从上颌只有一个大龅牙的嘴里飘出来,不甚清晰,但他指着自己那颗几乎突出唇外的长牙,我明白了。
我听说,老邓因为门牙太丑,自卑了半辈子,越自卑越穷,日子过得恓惶,人也邋遢。但自从国家“兜底”、住上新房后,天天扫院子、刮胡子,把劈的柴火都垒成了一个“福”字造型。现在,他要美牙,以新形象示人。好事呀,这,不就是乡村的觉醒和崛起吗?
这些我遇见、感动我的人,身上都有一股与贫穷抗衡、与时代唱和的力量。所有的改善、引领,缘于内心的爱,缘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走近了他们,他们便走进了我的书。
“走村”,让我在感动中澄澈,也在泥土中结实。我在村庄的形象是“土气”的,不穿裙子、不化妆,再烈的太阳也不打洋伞,不戴墨镜。和村民唠嗑不亮录音笔,不拿本子记。用目光和对方交流,用心灵和村民交谈,我得让对方视我为邻家人,说掏心窝子的话。
我的记忆力、观察力、沟通力,就这样被一点一点提升。渐渐地,和村民在一起时,竟忘记了写作任务,内心无比踏实。每一个村庄,无论丰腴还是贫瘠,都有与时代相连的脐带。精准扶贫,是输送给村庄的养分,更是对村庄的拯救。在这之中,我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惊觉自己变了,格局大了,自我小了,素朴了,结实了。
也许,我上辈子就是村庄里的一棵树,只有低到尘埃里,才能闻见泥土的芳香;只有在村庄、到群众中去“吸氧”,才能让我的写作结出硕大的果实,结出心灵的果实。
2020年即将过去,在全国人民摆脱绝对贫困、奔向小康的荣光之时,我和我“走村”的作品也迎来了全国直播的高光时刻。这一年,能用自己的脚力和笔力,成为美好小康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由衷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