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摄影报道的采访与拍摄
摄影报道主要是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拍摄。采访什么、拍摄什么,必须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发现新闻价值、捕捉新闻和报道新闻的前提。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热爱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善于从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角度作出价值判断,才能拍到、拍好画面,写出简洁、完美的标题和翔实精炼的文字说明。摄影者要学习、了解所在行业、单位的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了解报社的近期宣传报道思路和要求;平时要训练自己的新闻报道意识,增强新闻敏感,学习如何提炼和发掘新闻价值,从日常状态中发现亮点、新闻点。
新闻摄影报道一般分为采访拍摄和编辑发布两个阶段,在采访拍摄阶段要看、听、问、查;在采访拍摄完成后的编辑发布阶段则要选、裁、写、补。当然,这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是连续和互动的两个环节。
看,指的是摄影者要深入新闻现场,仔细观察,认真取景。现场观察是取景拍摄的前提。拍摄者进入新闻现场之后,要尽可能全方位地观察周围环境,分清主体、陪体,选好前景、背景,充分利用现场光线,选择好取景拍摄的角度,抢抓精彩瞬间或等候精彩瞬间的出现,适时按下相机快门,捕捉生动的表情或动态。作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摄影记者的观看首先应该冷眼旁观,而不应参与或干预,以免对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造成不应有的干扰和影响,导致新闻事件发展过程出现变化或影响新闻人物的工作、状态和情绪。
倾听和提问是获取基本新闻事实的重要采访环节,听清并记牢新闻人物现场对话、通过提问消除疑虑,获得被采访拍摄者的姓名、职业、数据等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获知必要且准确的新闻信息,进行生动、精准的报道;现场对话的鲜活语言,可使得标题准确无误,文字说明更加生动传神。
查,既指在采访拍摄前做充分准备,要查阅尽可能多的资料,又指在文字说明写作的过程中,核查事实和数据,或者做补充采访。
完成采访拍摄之后,要根据报道需要选择图片,并对图片进行剪裁等处理;在确定图片后,还得拟定标题并完成文字说明的写作;在文字写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有疑惑或不确定的新闻事实和数据,则要进行补充采访或再次查证核实。
采访拍摄的过程,包括采访前的准备(器材方面、外出采访时生活方面的物资准备和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发现线索等)、采访计划的制定、现场采访拍摄等主要环节。最好预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报道的需要以及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制定一个具体且灵活的采访计划,包括围绕着一个报道主题所要调研和观察的范围、采访对象的确定和需要访谈的问题(最好能写个“问题清单”)等。
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既要主动积极地抓拍,又不可打扰或干预新闻现场;既要敏捷地抓拍,也要善于等待精彩瞬间的出现;既要用好眼睛观察、捕捉,还要善于用耳朵捕捉无形的信息,善于通过提问获得重要信息。
作为一种不干涉对象的拍摄方法,现场抓拍是新闻摄影的主要技法。抓拍能够真实地再现现场气氛,生动自然真实可信。哪怕会有诸多的“不完美”,其真实自然的可信性也足以抵消“不完美”。现场抓拍时,摄影者要在新闻现场观察新闻主体的形象特点和动作表情,利用现场光线,选择适当的角度,在恰当的时机按下快门。现场抓拍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抓拍的瞬间形象自然、真切;二是不干涉对象悄悄抓拍的瞬间形象信息含量大;三是抓拍符合新闻事件和新闻规律自身特点和要求;四是提倡抓拍有助于摄影者拍摄技能的提高。
《志愿者牵手留守儿童》(朱本双、冯仲林摄,如图)报道了某邮政支局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管护工作,定期开展“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等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陪护活动,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都自然生动;动作之间有互动,志愿者温和的笑脸和女孩的羞涩表情相映成趣,围观者中的孩子、作为陪体的女志愿者、图片左上角的成年人动作、表情各异,既具有多样性,又有一致性。
总体而言,摄影者不能只管拍摄而不去采访,要在不干预新闻现场的情况下采访到位,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才能拍到好画面。
当然,在拍摄先进人物、现场人物表情等特殊情况下,也可适度与拍摄对象沟通,获得其配合。拍摄者应在深入采访从而充分了解拍摄对象的基础上,和被摄对象进行交流合作来完成拍摄。在对被拍摄对象的职业特点、性格或个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被采访拍摄对象的信任、理解与配合,有利于拍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