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视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1年3月26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摄影讲座

    主讲:盛希贵

    第四讲 如何选取拍摄角度

    到了采访现场,要根据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和报道目的,选取拍摄角度,或叫做拍摄点。拍摄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好拍摄点。拍摄点是指拍摄者所处的位置,严格地讲应当是相机的机位,也就是拍摄取景时或者受众观看图片时的视角,主要通过以下因素来考虑、决定拍摄点在何处更好。 

    1.拍摄距离 

    很多时候,拍摄点的选择就是拍摄距离的确定。拍摄距离的改变能引起主体与背景及环境关系的变化,不同拍摄距离会造成不同的景别。人们常把摄影的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不同景别意味着取景范围的大小,而且决定了主体与环境、背景及其他陪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 

    确定拍摄距离,还与具体的场景、镜头类型有关。如场地狭窄,拉不开距离,要拍到全景,须使用广角镜头。 

    2.拍摄高度 

    因拍摄者所居拍摄高度的不同,会形成俯视、平视和仰视三种不同的视角。一般来讲,俯视的视角是为了拍摄范围最大的场景,例如利用无人机在高空拍摄,就是“鸟瞰”视角,站在高楼、高山或其他制高点拍摄,都可以拍摄远景和全景等。 

    当然,人们最熟悉的视角还是平视——用单反相机拍摄时常采用“眼平取景”的方式,就是平视,平视时一般没有视觉变形现象,除非拍摄距离过近。而仰角拍摄或俯角拍摄,被摄景物的影像都会出现变形现象,除非有特殊需要,应避免拍摄俯视或仰视效果的画面。如在拍摄专题报道(组照)时,为了画面的多样性,也应考虑拍摄俯角仰角的画面。 

    所以,拍摄时相机镜头的高度,最好能随着被拍摄景物高度的变化而调整,尽可能取得平视的视觉效果。例如拍摄儿童,应当尽量蹲下或弯下腰取景,从儿童视平线的高度拍摄。 

    3.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机位围绕拍摄对象在水平方向上移动360°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拍摄点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根据方向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拍摄效果,可以把拍摄方向分为正面、侧面、斜侧面以及背面四种。 

    (1)正面人们经常把最能够表现人物或物体完整特征的一面称为正面。正面方向拍摄是机位与拍摄对象正面对着正面的拍摄位置,能够最大程度地把拍摄对象最完整的面貌和细节特征反映出来。正面方向拍摄,适合表现平实、安静、严肃、庄重的主题。 

    在正面方向拍摄人物时,可以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细节等在受众面前展露无遗。当拍摄人物的眼神直视镜头时,还会产生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效果。 

    正面拍摄景物虽然能表现得全面完整,但画面往往平淡、呆板。例如拍摄人物,正面拍摄会使人物面部器官变得扁平,画面也缺乏立体感。因此,在拍摄时,注意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搭配或对比,主体与陪体之间位置的排列,以及光线、前景等影响因素,才能够避免画面的呆板生硬,使得画面更生动。当正面物体杂乱对主体有遮挡时,更不能正面取景。如图1正面取景,人物就被前面的东西挡住了。 

    (2)侧面侧面是指机位与拍摄对象的侧面保持垂直的拍摄位置。有一些拍摄对象,例如轮船、汽车等,在正面方向只能看到它的“头部”,只有在侧面方向拍摄,才能表现对象的概貌。如图2从侧面取景,就能较好表现人物及其动作。 

    从侧面拍摄能使画面有立体空间感,更富于变化。从侧面方向拍人像,人物面部的线条感和立体感会得到更好的表现,人物形象塑造也更加生动,画面更富于表现力。在拍摄运动的人或物体时,侧面方向拍摄能够交代其运动方向,富于动感的优美线条和立体轮廓更具有表现力。 

    (3)斜侧面斜侧面分为前斜侧面方向和背斜侧面方向(也叫反侧面)。前斜侧面方向是指机位位于正面方向和侧面方向之间的拍摄位置。与之相反,背斜侧面方向与前斜侧面方向成对角线的关系,是指机位位于背面方向和侧面方向之间的拍摄位置。一般前斜侧面方向运用较多,能同时表现拍摄对象的正面和侧面特征,画面形象更丰富、生动。 

    在拍摄人物时,采用前斜侧面拍摄,既能看到人物的主体形象,同时又可以表现人物身体和面部的线条和轮廓。 

    在拍摄景物时,采用前斜侧面方向取景拍摄,借助拍摄对象在斜面角度所呈现的斜线效果,画面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感,能够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4)背面新闻摄影中,尽量不从背面方向拍摄主要人物。确有背向的人物,应该把相机移到边上,让背影在画面上尽量小。


    

图1


    

图2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