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红
在我珍藏多年的影集里,有一张稍陈旧、但又散发出光泽的彩色照片,照片上一位饱经风霜、满头银发、双眸有神的老人,端坐在农家小院的藤椅上,聚精会神地阅读《中国邮政报》创刊号。
他,就是原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最后一任局长汪奇峰。
第一次拜见汪奇峰老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我在原江西省寻乌县邮电局办公室担任文书,陪同《瑞金苏区邮政史》编辑部的赖瑞庆、刘云辉二人前往晨光镇大仙背村采访老人,了解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邮政参与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看到我们的到来,时年七十多岁的老人十分激动,给我们端茶让座。听明我们的来意后,老人稍加思索,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讲述起中华苏维埃时期苏区邮政的发展历程和峥嵘岁月。
汪奇峰1907年出生于寻乌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青年时期便投身革命。寻乌县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1928年爆发了“三·二五”暴动;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县开展农村调查时,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论著。火红的革命年代、英雄的家乡人民,使贫苦出身的青年汪奇峰深深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解放中国”的革命真理,他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家乡的赤卫队,英勇顽强地与反动派作斗争。后来,他如愿以偿地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汪奇峰调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苏区邮政瑞金县邮政局局长,受时任县委书记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因工作需要,他先后又调任苏区邮政宁都县邮政局局长、苏区邮政总局邮务处干部、苏区邮政闽赣邮政管理局局长等;1934年10月,汪奇峰任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局长。
汪奇峰老人在回忆中非常感慨地说:“随着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和苏区的扩大,苏区邮政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发展起来。中央苏区在全盛时期,已在所辖的苏区范围内,从上到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邮政管理体制与邮政业务体系,从而为中国人民‘收回邮权’的斗争乃至独立自主地开办邮政通信事业,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同时,也为土地革命战争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汪奇峰老人告诉笔者,苏区邮政通信网络是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苏维埃运动的产物,它像一条红色的纽带,以瑞金为中心,不但把苏维埃中央革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内的红色政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使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汪奇峰老人生前曾多次介绍说,苏区邮政封寄的红色期刊是鼓舞工农红军英勇杀敌的精神食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红色中华》期刊,有红色中华通讯社新闻台主编的《无线电材料》,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编辑出版的《赤邮通讯》,还有中共临时中央、中央苏区中央局、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央苏区少队总队及其所属各级组织、部委、军兵种、各级苏维埃政府主办的各类报纸、刊物等,如《布尔什维克》《斗争》《红星》《红旗》《青年实话》《少年先锋》等红色期刊。这些期刊都通过苏区邮政向外寄递,并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的规定,开展报刊发行业务。那个时候,苏维埃邮政一般不直接收订报纸期刊,而是将其按邮件封寄,并以重量计费的办法与报(刊)社结算。
汪奇峰老人对苏区邮政业务的创办与发展、邮政服务苏区革命斗争的历程如数家珍。为适应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满足苏维埃运动的需要,苏维埃邮政总局还适时地开办了许多富有苏区特色的业务,如推销经济建设公债业务、“免费邮件”业务等。苏区邮局推销的经济建设公债业务大部分是在邮局内部进行的,并没有明文规定为苏区邮政业务的一个种类,但是对于发展苏区建设、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苏区邮政的“免费邮件”业务,是1931年11月根据临时中央政府制定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实施的。其中明确规定“红军与家属通信,由直属机关盖章,不贴邮票可寄回家;红军家属寄信到红军机关转发,各级政府及红军机关应切实负责”。“免费邮件”的业务处理规则指出:凡红军战斗员、指挥员与其家属通信及邮寄包裹,经红军政治机关检查盖有“红军信件,免贴邮票”之戳记者,得免费寄递。
红军长征后,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归属中央苏区后方办事处管理,由梁柏台同志负责。汪奇峰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邮务工作,积极配合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一次敌我兵力悬殊的突围中,他因腿部受伤与部队失散,随后回到家乡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地方武装斗争,受到上级的表扬。新中国成立后,他矢志不渝、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土改工作中先后担任区农协副主席、县农村科秘书等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直至1969年从粮食部门退休。退休后的他,不居功自傲,力所能及地参加集体劳动,参加家乡兴修水利、造林绿化、社会公益等活动。
不忘来时路,心系邮政情。1996年是寻乌邮电大发展、大飞跃的年代。当时,电信方面实现了“两化”,即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邮政方面开办了邮储绿卡业务、鲜花礼仪业务、企业贺卡业务等。寻乌山区邮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汪奇峰老人非常高兴。那年在应邀为《寻乌邮电志》题词时,时年90岁高龄的他用繁体字欣喜地写下“发扬苏区传统,再创一等业绩”。题词寓意深远,笔墨遒劲,激励家乡邮政传人要弘扬苏区邮政精神,争创一流业绩,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耄耋之年的汪奇峰老人,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关注社会发展的良好心态,他关心国家大事、热爱伟大祖国,连续20多年自费订阅《江西日报》。他常常把报纸登载的要闻、消息讲给身边的群众听,成为村组的义务宣讲员,多年被寻乌县粮食部门评为“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03年春,汪奇峰老人在家乡安详离世。作为共和国邮政发展的见证人和苏区邮政创立的奠基人,汪奇峰老人一生对邮政的特殊情结,非常深厚,溢于言表、发自内心,令我等后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