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盛希贵
第七讲 如何突出主体(1)
我们要重点反映的人物、事物,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主体是新闻摄影图片中最主要的新闻信息载体,是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应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突出主体是摄影画面呈现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初学者往往忽视这一点,拍出的照片主体不突出,甚至看不出谁是主体或主角。因此,我们将分两讲阐述这一问题。
突出主体的第一步做法,是利用前面讲述的视觉中心原理把主体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或结构中心的位置。还可以利用主体和陪体对比的方法,利用透视规律、景深原理来控制景深及其他方法来突出主体。
一、对比方法的运用
1.形态的对比。形态对比是指让主体本身的形态在画面中占据突出地位,从而使主体突出;还有采用主体与陪体形态显著不同的方法来突出主体。例如,画面中陪体的主要结构形态以竖形为主,而主体却是横式的,这样,人的注意力便会为横式的主体所吸引,这是人类视觉心理所具有的“求异功能”,应合理运用。
2.大小对比。让主体占据画面中大范围的空间,让陪体居于次要地位;也可以采用以大衬托小的办法来突出主体,也就是说,让小主体突显在大背景之上或大环境之中。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虽然只有“一点”,反倒更加突出,道理也是相同的。
3.动静对比。主体运动而陪体静止,人眼便会首先捕捉到运动的主体,突出主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反过来,假如所有的陪体都在动,只有主体是静态的,人眼也会把注意力放在主体上,这也是人眼的“求异功能”所决定的。
4.影调对比。影调对比主要是指黑白摄影利用影调的明暗不同来使主体突出。同一颜色也可利用明暗程度来突出主体。
5.色调对比。由于现实世界五彩斑斓、色彩缤纷,色彩的变化比影调的变化要复杂得多,色调对比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必须充分利用色彩三属性——色别、明度和饱和度,才能运用好色调对比。此外,还要考虑色彩搭配是否协调一致,色彩之间也要对比照应、基调统一等,才能做到既色彩和谐,又突出主体。
6.疏密的对比。“疏”表现在画面中是内容较少、构图简单,通常给人的感觉较为轻松,具有空间感。“密”通常是画面内容密集、复杂,画面构图给人一种厚重感、紧张感。一方面要疏而不松,发掘散点构图中的内在联系,使视觉中心具有关联性;另一方面要密而不堵,发现“密”中的规律性,合理构图,呈现别样美感。
7.虚实的对比。虚实对比是突出主体的最基本方法。虚实是指画面影像清晰与模糊的程度。就是通过选择聚焦点,将需要着重表现的主体对象拍摄成清晰的“实像”,其他部分则虚化,自然突出了主体。在拍摄时准确聚焦,焦点区域内自然清晰,焦点以外的部位逐渐“虚糊”。也可通过景深控制的方法来突出主体——通过合理调整光圈、焦距和拍摄距离,可以获得较浅的景深,使前后景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当拍摄运动的对象时,可采用“追随”拍摄的方法,使得运动主体为“实”,其他运动对象“虚化”,表现运动主体的强烈动感。如下图(《疫情中的投递路上》,崔鹏森/摄)通过虚实对比,突出了主体形象和奔驰动作。要注意的是,“虚”的部分具有衬托作用,必须妥善处理,切忌杂乱无章。
二、透视规律的运用
尽管摄影只是平面的二维画面(立体摄影除外),但是人们在看照片时,却带着自己以往的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能从二维画面中获得对二维图像所记录的三维空间的认知和心理感受(透视规律)。透视规律运用得好,读者就比较容易获得三维空间感,从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受。
透视规律的运用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视觉效果。透视关系处理得好,除了能增强空间深度感、扩大画面内涵,还能增强对现场气氛的表现,当然还有突出主体的作用。
1.线条透视规律的运用。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景物的轮廓线越远越集中,视平线以上的线条越向远处延伸则愈往低处走,视平线以下的线条越远则越向高处走;视点右边的线条向左集中,左边的线条向右集中。
线条透视的效果还与镜头焦距、拍摄距离、拍摄高度以及拍摄方向有关。在拍摄取景时仔细考虑好上述因素,细致观察线条透视的效果,可以形成“引导线”,将受众的视线通过线条透视的效果引向画面主体,从而使主体突出。
2.阶调透视规律的运用。阶调透视的规律是:距离近的景物轮廓清晰、明度低、反差大、色纯度高;距离远的景物则轮廓越来越模糊、明度高、反差变小、色纯度变低。利用好滤光镜能够加强阶调透视的效果,增强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在拍摄取景时,充分利用阶调透视规律,也能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较暗的前景来衬托主体,使读者将视线集中到明亮的主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