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6月2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丹心向党

    □马智勇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架老式照相机、一条褪色的毛毯,这是烈士丛德滋的遗物。它们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里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因丛德滋早年也曾从事过新闻工作,也许是同行的缘故,带着崇敬、带着好奇,我溯源而上,在兰州市东方红广场后面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见到了烈士的女儿——丛丹老师。 

    房间内虽没有一件奢华的家具,但整洁而安静,原始的水泥地面被擦得泛着质朴的光亮,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著名作家萧军书写的条幅——“丹心为国,继尔先人”,几个凝重的大字诠释了主人的追求与志向。 

    丛老师娓娓向我讲述着。她的父亲丛德滋,1910年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聪颖好学,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被介绍到东北军工作。但是他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当局却施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作为一名有血性的知识分子,丛德滋就在报刊上揭露了国民党的卖国投降行径,后以“共党嫌疑人”的罪名遭到逮捕,最终,经张学良多方营救方才被释放。出狱后,丛德滋更加倾向于革命。 

    后来,蒋介石调东北军开赴陕西,丛德滋也随军到达西安,并担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办公厅第六科校级科员,但他却秘密为我党从事情报工作。“西安事变”爆发后,丛德滋创办了《解放日报》,介绍了事变发生的经过。 

    说到这里,丛老师拿出一份该报的复印件说:“这份报纸的刊头还是我父亲题写的。”望着那潇洒飘逸的墨迹,可见丛德滋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 

    的确,正如丛老师所说,如果凭借着她父亲的学识和才华,一家人完全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并不是丛德滋所追求的。 

    当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其扣押后,丛德滋意识到西安政治环境的险恶,于是他辗转西行到了西北重镇兰州。在兰州,丛德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特长,经过当局的重重审查,创办了民众通讯社。丛德滋在当时八路军驻兰办事处谢觉哉、伍修权同志的具体指导下秘密开展工作。民众通讯社不仅成为我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同时,成为收容红军西路军失散人员的转送站,还掩护了许多进步的文化工作者。1938年,当时文艺界的萧军、塞克、王洛宾等人来兰后都先后住过丛德滋家。丛老师说,当时经常可以听到晚上的敲门声,父亲无论多冷都要起床开门,将来人热情招呼进门,母亲则会端上饭食。 

    根据丛德滋英勇无惧的表现,谢觉哉、伍修权征得中共甘肃工委同意、党中央批准,吸收丛德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丛老师说,父亲入党后,那几天心情格外愉悦,但是这种兴奋和喜悦只能压抑在心底,不能表现和向任何人透露出来。但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兰州,丛德滋的活动也被特务觉察,不久他即被捕投入沙沟监狱。在狱中,他还鼓励关在一起的狱友、音乐家王洛宾要勇敢和敌人进行斗争。可是酷刑和恶劣的环境,使他身染重病,最终于1942年在狱中牺牲。解放后,他们家收到了由毛主席亲笔签署、编号为“0001号”的烈属证。 

    听着丛丹老师的讲述,不觉到了中午,丛老师让我留下来吃午饭。盛情难却,端上来的只有一盘洋芋丝、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一碗稀饭和几个蒸馍。丛老师边吃边告诉我:“父亲当初投身革命,就是希望能过上今天的生活。”她说,现在有的人一味追求豪宅、豪车,然而锦衣玉食的生活只是过眼烟云。她还一再说:“如果我也追求这些,那就违背了父亲当初参加革命的初衷。” 

    虽然粗茶淡饭,但是丛老师吃得很香,当然我也觉得这是一顿最香的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