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各解放区一样,晋冀鲁豫边区交通邮政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频繁扫荡,烧杀抢掠,加之连年大旱,军民生活缺衣少粮,十分艰苦。抗战胜利后,随着形势发展,情况虽有所改善,条件仍很艰苦。为支援解放战争,支援土改,军民仍须节衣缩食。党和政府对交通邮政部门十分重视和关怀,在不同时期,对交通邮政人员的生活待遇及时给予不同的照顾。广大交通邮政干部和职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为保证通信畅通,千方百计边工作边生产,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为边区交通邮政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0年,敌后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践踏华北,在各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军需民食十分困难。边区政府通令节约口粮,要求机关团体工作人员自8月起,每日口粮一律由1斤2两逐步减至1斤(12两)。因交通员终日长途跋涉,特准照顾不减。因减粮吃菜多,每人每日加发食盐2钱。11月,经交通总局请示,批准邮工按战士待遇,每日口粮增至1斤6两,由两月一双鞋增为每月一双。1942年4月起,交通总局及太行区各局站改为薪金制,也称半薪金制或半包干制。每人每日口粮1斤半,邮工月薪22元,干部22~26元(包括衣服、鞋及路费)。同年11月,冀南区党委组织部在“关于交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交通人员供给待遇,如津贴、菜金、鞋袜、衣服等按区级干部待遇标准制定,政治上也和区级干部同。1944年,总局及太行区仍改为供给制,同年12月,边区政府关于交通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交通员的待遇与专署县政府通信员同。以后可以统一管理,统一由政府开支”。 1942年、1943年是最艰苦的两年。1942年自然灾害侵袭太行,全区大旱,夏秋粮食只有两三成。党政军民普遍开展节约运动,部队每人每日节约小米2两,地方干部节约4两。一段时间内,每人每日只吃12两小米、3钱油、5钱盐,以野菜充饥,用节约下的粮食救济灾民。到1943年,旱情更加严重,并发生了蝗灾,同时,冀南地区也出现历史上少见的蝗灾和春旱。9月又连降大雨,河流决口,洪水泛滥,全区30多个县受灾,加以日军趁火打劫,冀南人民处于极端困难境地。交通邮政职工一面积极响应冀南行署号召,每日从定量的12两小米中再节约出2两救济灾民,同时顽强坚持通信。除因受灾死亡外,在送信途中,被日军残杀壮烈牺牲的达17人。冀鲁豫水东地区更艰苦,由于敌人封锁“扫荡”,1944年5月天气已经炎热,大家还穿着棉衣,无单衣替换。地委决定派人伪装成逃荒要饭者外出求援,几经险阻,南下找到新四军方才解决了穿衣问题。负责联络新四军的王荫林,把新四军支援的20万元藏在席包夹层中,一路受尽艰辛和折磨,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困难的情况下,边区军民一面节衣缩食,一面边工作边开荒种地或进行各种方式的工商业生产,努力自给。1940年冬,冀太联办通知自1941年起,对各机关团体只供应3/4的粮食,其余1/4自行解决。为此,交通总局指令各局站马上进行开荒种粮、种菜。1941年春,在辽县(左权)雨水垴租地100余亩,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又在机关驻地索堡镇开辟菜园,开办清漳商店、清漳饭店。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收获很好。1942年5月,雨水垴生产基地被日军烧毁,损失粮食数千斤。 办工商业生产的方针是商业分散、工业集中、随买随卖。1944年,太行区各督察处开办作坊,或开展运输,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交通员生活标准规定是3钱油、5钱盐,除个别督察处外,基本做到了按时供给。1945年,鉴于干线站交通员每日出班,再加上自己磨面、砍柴、背粮、做饭,没有时间搞生产,为了保持干线交通员身体健康,交通总局决定由各督察处代干线站搞生产,对交通员按每人每日6钱油、7钱盐供给,增补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和医药费。(本文摘编自《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晋冀鲁豫边区卷》)□思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