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前明
一年又一年,金秋铺满大地。国庆华诞,我坐在窗前沉思默想,打开手机,凝视着这张珍贵的“孤照”,眼前闪现出邮电前辈的瘦弱身躯,耳畔回响起草明晚年回忆在哈尔滨市邮政局的这段岁月所发出的感慨,“当时的邮政就像风雪中的一抹绿色,给人民带来希望,带来温暖……”
1946年底,几位参加接收东北邮电的革命前辈站在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现为黑龙江邮政博物馆)大门前合影留念。这是一张堪称“孤照”的珍贵照片。
秋风送爽,秋阳柔和,秋思摇曳。沉浸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悦中,黑龙江邮政博物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就是当年这张珍贵照片的合影人中草明的女儿吴纳嘉老师。吴老师已年逾八十,但步履稳健。她这次专程从北京赶赴哈尔滨,带来了这张与战争年代的风云相通、与人民邮政的初心相连的珍贵照片,还捐赠了《草明文集》《草明画卷》。
吴老师郑重地表示:“母亲后半生的夙愿,选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把它完成了!”
这张珍贵的“孤照”,把我们带入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6年底,嗅着黑土地上寒冷、清新的空气,来自延安的女共产党员、著名左翼作家草明走进了哈尔滨市邮政局,成为哈尔滨市邮政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草明此行的目的是奉党组织之命来邮政战线开展群众工作。在日本统治东北的十几年里,东北工人连什么叫工会都不知道。而她的工作就是要深入群众,把工人们心中最信任的人选举出来当工会主席,逐渐地把党的干部培养起来。那时候,粮霸时常克扣、刁难邮工,草明就发动邮工与粮霸展开斗争,粮霸头一回低头了,退回几口袋粮食。为了团结员工,草明还张罗着和大伙儿一块办起邮工食堂。
邮工们从斗争和互助中懂得了:只要跟着共产党走,好好地为人民服务,汉奸、粮霸和坏人欺凌他们的日子就结束了。很快,《东北日报》刊登了哈市邮政职工献金支援前线的消息:“哈市邮政职工于六日召开全体大会。誓以加紧工作,热烈献金以支援前线,当场捐献七千七百二十元。”草明在哈尔滨市邮政局的这段经历,成为当时东北邮政的一个缩影。
1946年10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在哈尔滨市正式成立。当年12月,邮电总局召开第一次省、市邮电局局长会议。东北交通委员会主任吕正操到会讲话,他要求邮电工作应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党政军服务”的思想作风,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随即,邮电总局举办了两期干部培训班,集中进行了“为人民服务、为党政军服务”的思想教育,并从中选拔出骨干担任县局长等职务。
当时,黑龙江邮政是个啥情况呢?据《黑龙江省志·邮政志》记载,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所有邮政机构全部陷于瘫痪状态,通信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年十一二月间,西满、北安和黑河地区邮政局(所)逐步相继开始营业。1946年初,哈尔滨、合江、牡丹江地区一些市、县邮局也相继开始营业。1947年8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确定了“面向前方、深入农村”的方针,普遍建立由县到区的邮政组织。黑龙江邮政先后恢复开办了信函、小包、包裹、汇兑等业务,还在满洲里设立国际邮件转口局,加强对苏联等国际邮件的转寄工作。到1949年末,黑龙江地区的邮电局(所)达到623处,铁路邮路和汽车邮路都得到了恢复和扩展。
按照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确定的“邮发合一”方针,报刊发行工作成为邮政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和政治任务。黑龙江邮政职工积极帮助各村屯成立“读报小组”,“巩固老订户、发展新订户、消灭空白点”,“读报小组”很快发展到每个村庄,《黑龙江日报》发行量也由刚开始的1万份出头,在近半年时间就增长到19046份。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野战军组建随军邮局,把官兵家信、党政军报纸等源源不断地向部队传递,胜利完成了“部队打到哪里,邮件就送到哪里”的光荣任务。1947年,哈尔滨市设立了军邮站(即车站邮局前身),开展军事邮件收寄业务。1948年,黑龙江邮政积极开展“庆功优属运动”,印制发行一种庆功优属邮简,提供军属免费写信使用。当年,黑龙江地区收寄优军优属邮件670837件。据一位老军邮回忆:“当一封封父母教育儿子英勇杀敌、妻子鼓励丈夫再立新功的家信,送到战士们的手中时,对他们的战斗情绪激励很大;同时,前方战场的立功喜报、胜利消息也通过我们军邮战士的手传递到后方,振奋了后方群众积极生产、支援前线、踊跃参军的巨大热情。”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还通过建立一系列新的业务制度和工作方法,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架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打破只在邮局窗口接收邮件的成规,明确规定邮政人员可以走出邮局到寄件多的地方办理手续,送服务上门。”“为了方便不识字的老百姓寄信、发电报,明确规定邮政员工可以代写书信、代拟电报。”“为方便群众收件,保险信、包裹邮件均由邮电局派员投递,不用收件人去邮局领取,并取消了以往的保存费制度。”这些新的观念、新的制度、新的作为,不仅切实提高了服务质量,为解放区的邮政工作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威信,而且都是放眼长远,从未来新中国成立后的需要考虑,为人民邮政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那么,草明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1947年5月初,按照东北行政委员会安排,草明离开了哈尔滨市邮政局,她到牡丹江市镜泊湖发电厂深入生活。1948年春天,在东北局召集的文艺干部座谈会上,草明介绍了自己在镜泊湖发电厂的生活经历。周立波、马加等著名作家鼓励她说:“写吧,写工厂很好啊,我们等着看!”
经过数月创作,草明的长篇小说《原动力》交由光华书店出版,赶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结束那一天,送到了代表们的手里。《原动力》成为第一部反映工人努力工作、勤劳奉献、迎接全国解放胜利的书籍。
当时,草明还收到毛主席秘书写来的信,说毛主席看了她的《原动力》、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很高兴、很感动。这封信她一直保存着,后来交到党中央文献馆去了。
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以来,文学创作中的“工”一直缺席。直到草明和她的长篇小说《原动力》的出现,我们才看到工人阶级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角。草明由此成为“红色工业题材文学的开拓者”。20世纪80年代,她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草明的女儿吴纳嘉告诉笔者,母亲从抗美援朝到“文革”之前,共向国家和个人捐款6万余元,其中多半捐给了发生工伤和家境困难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