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邮政是人民邮政建设的基层组织,没有乡村邮政的建设或组织得不好,就很难将党的政策、工作命令迅速、正确与全部地贯彻到所有村庄,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人民邮政的任务。 边区乡邮建设未组织起来之前,党政民各有一套,机构重叠,互不相关,大家都不能贯穿所有村庄。区村之间,自抗战以来即沿村转送,人人送信支差,有信即送,无信亦等候,不仅浪费民力,而且丢失、差错、积压、延误,难以枚举。成立邮政以来(即交通局),为深入党报发行,不少地区如太行等自1940年即开始组织农村发行网,是为乡邮之前身。1941年7月,总局提出建设乡村邮线,开展民邮,此后逐渐摸索,直到1947年,大部地区已组织起来。 太行 太行乡邮建设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40年交通局成立之后,为迅速传递和深入农村发行,各县大部利用小学组成发行网,传送报纸,捎转信件,但手续混乱,时间不稳,丢失积压现象极为普遍。1941年7月,正式提出建设乡邮、开展民邮。1943年9月,又提出加强“乡交”建设,开展农村通讯,进行报纸发行。直至1944年底,规定乡邮建设为每年的中心工作。交通局自上而下,逐渐认识到乡村邮线是人民邮政的下半截。由于当时不适当地强调了独立自主,只限于利用自身力量,忽视了组织群众,县局邮工里数拉长,转递点增多,虽建立了代办所,实行了干线沿线投递,但终因编制有限,欲以一县局内6、7名邮工,每日贯通全县大小村庄,实不可能。此外,党政民教各有一套,沿村转信,依旧紊乱。此时期内,乡邮组织除县局邮工跑区及代办所外,区村之间在边沿区,大部皆依靠情报网,腹心地区则依靠儿童通讯网、妇女通讯网或青壮年交通网等。也有些县根本未组织或利用,靠临时派差,有信就送。总之,尚无一县能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把县区村贯通畅达起来。 1945年,边府颁布加强一元化领导、加强交通工作、组织群众节省民力、提高速度、建设乡邮的决定后,乡邮建设有了一元化领导,而且有了正确的方针——高度发挥自己力量,必须组织群众。首先由榆社、黎城、和顺采用等价交换差役分工的办法,很快即推广全区,一年之内即组织起27个县,乡邮工作从此走上正规建设之路,获得显著成绩,基本上解决了区村邮政问题。1946、1947年,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创造与推广了“站所结合”办法,大大减轻区秘书事务纠缠,提高了乡邮效率。 太岳 太岳交通局成立于1940年,较太行略晚。1942年正式提出建设乡村邮线。在未组织起来之前,与太行之紊乱积压、浪费民力情况相同。1943年,绵上县首创固定动力等价交换,建立乡村交通站的办法,到了1944年即大力推广,发展迅速。除三分区各县(当时游击区)外,大部分即仿照绵上的办法,全部或部分组织起来,乡邮建设初具规模。1946年、1947年两年,冀城、晋城两县又发展为专办所,除以上两种形式外,晋南新解放区各县则主要依靠代办所,利用集市力量传递区村。 冀南 冀南因系平原,交通便利,集市稠密,商业发达。1946年以来,除县邮工直达区及大村之外,主要即依靠广泛成立的代办所,传递乡村邮件报纸。全边区之内,以冀南代办所最多,数量达500余。部分地区,如四、五分区各县,为了送报组织起文化通讯网或报站(即组织小学生发行网)传送区村报纸,捎转信件。 冀鲁豫 1946年底、1947年初,区党委发出深入农村发行的指示后,大力发展发行网的组织。黄河以北县区村之间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即老少班义务邮工和小学发行网。前者如六分区之博平,后者如四、八分区各县。此后,报纸到县一日之内即可普遍到达所有订户手中,收效极大,成绩显著。(本文摘编自《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晋冀鲁豫边区卷》)□尹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