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啸 张琳超 史方彤
二、《意见》要点分析解读
为破解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意见》围绕强化农村邮政体系作用、健全末端共同配送体系、优化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冷链寄递体系等,从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农产品上行发展机制、加快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继续深化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等4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意见》主要框架及内容参见表4。
(一)发挥农村邮政的网络优势,强化资源共享、创新网点运营
强化农村邮政体系作用作为《意见》中体系建设的第一项内容,强调了邮政服务在农村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服务农村电商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或者市场主体延伸不到或者不可及、不愿意到达的地区,能够借助邮政末端网络,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意见》明确邮政应强化农村服务网络共享及创新网点运营模式,充分发挥邮政系统的网络优势,提供物流寄递服务,推动农产品上行,撬动并拓展市场空间,扩大消费潜力。
在开放共享方面,鼓励邮政与快递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利用邮政生产处理场地、邮运和投递网络,为其他快递公司提供处理和运送农村地区邮件,在推进农村寄递服务协同发展、提升农村寄递服务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打通农村末端“最后一公里”。在服务创新方面,要求邮政加快网点转型,促进业务整合、叠加与合作,使其具备邮件快件代收投、批销零售、政务便民、邮政服务等综合功能,促进“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充分发挥邮政农村网点价值,也为将政务服务、村村通快递、农村电商等纳入到邮政普服业务奠定基础。
此外,《意见》还强调支持邮政企业公平参与农村寄递服务市场竞争,以市场化方式为农村电商提供寄递、仓储、金融一体化服务,指导邮政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实施路径,打造“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综合服务赢利模式,为邮政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统筹农村寄递各类末端资源,推广共同配送模式
我国农村地区因受地域限制,快递网点比较分散,业务不集中,且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利用率不足。《意见》提出统筹农村地区寄递物流资源,鼓励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为打通农村物流配送的“末梢神经”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健全末端共同配送体系能更好地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等多重目标。在统筹末端资源方面,鼓励各方企业深化农村地区的合作,整合共享场地、人力、运力等资源,共同搭建高效、便捷、稳健的农村共配物流服务网络,并以平台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共配体系的发展,提升末端配送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运输及揽投环节成本,实现1+1>2的配送能力升级。
在农村快递末端网点的建设上将进一步放开准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主体与社会资本参与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简化相关手续流程,以市场化与规模化推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提升快递服务覆盖率和末端的稳定性,为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下乡提供更强的支撑保障,或将破解快递进村、电商进村的难题。
(三)推动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等协同发展
《意见》提出,强化农村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等融合发展。在促进农村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方面,鼓励通过“快递+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拓展农产品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推动传统产业与快递运输渠道、电商资源对接,解决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品下行双向渠道不畅通、成本偏高等问题。同时,提出在2022年6月底前在全国建设100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促进农村电商与农村寄递物流融合发展,提升寄递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定制化服务能力。
在促进农村寄递物流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方面,充分挖掘城乡客运班线、货舱等运力资源,支撑小件快运、电商快递等物流服务,并通过平台共建、资源整合,支持运力资源互用互补、促进交邮信息互联共享,共同探索建立高效运营模式,降低城乡流通费用。
对行业企业而言,与电商融合,将拓展业务增量,利于开源;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可降低运输成本,利于节流。企业或将加大农村寄递物流的建设与投资力度,深度与示范区开展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话语权与议价能力,发挥行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消费。
(四)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冷链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意见》在围绕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末端冷链配送能力、提升冷链寄递安全监管水平、提供相关支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个鼓励、一个引导、一个支持和一个享受”,旨在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冷链寄递物流体系,加强产地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冷链物流的投资建设具有高投资、长回报周期等特点,为缓解企业投资压力,《意见》明确了参与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的邮政快递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支持待遇。据农业农村部资料显示,2020年,中央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国16个省(区、市)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对行业企业而言,大力度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将吸引更多的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农村冷链寄递体系建设。同时,随着农村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逐步落到实处,农产品寄递服务将向产业链价值链前端延伸,提供产地预冷、仓储及冷鲜包装等服务,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空间。
(五)遵循集约共享原则,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
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市场集约化不够、派多揽少、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等,导致快递企业下沉到最末端的村级区域动力不足。针对此问题,《意见》立足农村发展和资源集约角度,提出依托县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整合在村资源,利用村内现有公共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以及推进乡镇邮政局(所)改造。
《意见》明确政府部门统筹资金渠道或专项政策,支持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快递企业有望加大农村寄递网络投资与布局力度。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助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消费品进村渠道的打通,并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基建,形成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六)提升农村寄递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寄递服务网络
利用信息技术为农村电商与快递物流赋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意见》在体系建设与重点任务部分多次提到“信息化”,在末端共同配送体系中,鼓励企业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信息化服务能力;在协同发展体系中,提出推动运输集约化、设备标准化和流程信息化,带动提升寄递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在完善农产品上行发展机制中,也提到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
《意见》引导企业在农村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物流信息共享与流程信息化管理。邮政快递企业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在上游深入绑定客户与电商平台,在末端有效协同推动共同配送,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信息化能够推动农村电商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物流供应链快速匹配,及农产品信息数据的正向追踪和逆向溯源,为建设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服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七)加快农村寄递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效率与服务质量
《意见》体系建设部分共三次提到了“标准”,分别从信息标准化、设备标准化、服务标准化角度明确了健全末端共同配送、优化协同发展及构建冷链寄递体系的建设路径。
在信息标准化方面,推动建立农村电商与快递物流各环节数据接口标准,促进系统互联和业务联动。在设备标准化方面,完善企业间及区域间的载具、作业单元与作业设备的标准,形成可循环共用的网络,实现以标准化带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和社会化。在服务标准化方面,统一产品服务与标准,促进服务内容创新以适应农村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行业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与一体化服务能力。
三、邮政落实思路建议
中国邮政是邮政普遍服务的承担者,是快递物流行业“国家队”,作为《意见》落实的责任单位之一,全力以赴贯彻落实《意见》要求责无旁贷。中国邮政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邮政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刻理解农业农村是中国邮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发挥末端渠道下沉优势,提升邮政农村网络能力,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强化寄递、农村电商、金融等协同服务,助力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国内大循环作出重要贡献。具体内容参见表5。
(一)深刻认识中国邮政服务乡村振兴、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邮政应充分认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方面的重大意义,履行好作为国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农村市场是中国邮政的“根据地”,是中国邮政的“大粮仓”。从网点分布看,中国邮政73.5%的普服网点、78.5%的投递网点、83.1%的邮乐购站点都位于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而国内快递50%以上的业务量来自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市场空间巨大。
当前,中国邮政已经构建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相结合的双向流通渠道,正在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邮政要充分认识到所拥有的“四流合一”资源禀赋,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高度契合,持续提升邮政农村网络能力,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强化寄递、农村电商、金融等协同服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躬身入局。
(二)完善两类设施,即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和产地仓(田头仓)、冷仓等仓储设施,切实提升邮政农村寄递物流网络基础能力
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能力,构建完善快递进村的基础物流设施架构。
县一级物流中心是农村寄递物流设施体系的枢纽节点,功能包括邮快件处理、工业品存储分拨等。邮政各地县级邮政企业一般具备一定场地能力基础。在邮快合作背景下,各地邮政一方面应结合业务量需求对现有场地进行必要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应充分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能力缺口,新增场地时进行适度预留。同时,还要考虑工业品下乡热点商品批销的仓储场地需求,适当考虑农资农肥的仓储需求。建设方式上,除现有场地改造扩建、租赁、新征土地方式外,要积极争取利用交通、供销、商务、农业、电商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客货运中心等资源。
乡镇一级物流设施,发挥县一级与村一级之间的中转作用,除邮快件收寄处理投递功能外,同时具备工业畅销品暂存功能。乡镇级物流设施根据各地县以下所辖乡镇数量、乡镇大小、乡镇之间距离、交通便利程度等情况设置,可采取一个乡镇一中心或一个乡镇中心覆盖周边若干个乡镇的模式。建设方式上,可利用现场场地扩充,也可利用乡镇运输服务站场地。
村级服务站是三级体系的最末端,主要发挥邮件接收、代收代投自提等功能,为提高“最后100米”便利性,原则上需一村一站,场地主要依托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提供服务,也可综合利用村委会、活动站等场地。运输配送方面,要注重县级与干线衔接效率,加密快递下乡运输投递频次,加快农村投递线路汽车化。
二是建立包括产地仓(田头仓)、销地仓的仓储设施体系。为服务农产品进城,邮政应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和建设满足邮政农品流通需求的产销仓储体系。
产地仓的规划和建设,要着重看农产品年均可售卖期,售卖期长农品,选择自建产地仓储;售卖期短的采用季节性租赁、联合的方式建设。其中,田头仓要综合考虑需求与成本的关系,建议与农业农村部门对接,争取农业农村部关于田头仓建设的相关补贴,寻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主体,邮政参与一定比例的设施运营,服务提升农品流通效率的同时,注重成本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销地仓建设看销量,且要充分重视城市销地仓建设需求的紧迫性。布局上,销地仓优先考虑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下游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建设,这些城市人口集中,消费能力强,消费需求大。销地分仓建好后,可服务本市,辐射周边,衔接城乡。由于大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紧缺,地价上升快,销地仓的布局选址工作应尽快启动。销地仓规划建设过程中,尽量将农产品进城销地仓需求和其他仓储需求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核心节点的规模设计上要适度预留发展空间。建设时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现有可利用资源,各地处理中心有空闲场地的,先充分腾挪利用,这样既能快速形成能力,投入成本又少,且与处理环节衔接紧密。另一方面,采用租建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仓储项目持续性和成长性,合理推进一批通用仓库建设,适时建设部分冷链仓储,逐步形成覆盖主要城市群的分仓网络。
(三)抓住两类项目,一是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项目,二是农村寄递与现代农业融合示范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提升邮政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力
一是融入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项目,力争将邮政打造成为服务农村电商的主渠道。《意见》提出2022年6月底前在全国建设100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带动提升寄递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定制化服务能力。邮政要充分调动各地方邮政企业的积极性,与各地政府建立联系并保持对接,紧跟当地农村电商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进程,对示范区建设要提出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和支撑预案,试在前面、走在前面,凸显邮政快递在农村电商的主渠道作用。在示范区主动牵头组织运输资源的共享,规避各个快递物流企业重复投入运输资源、装载率不高的情况,提高运输资源利用率,助推节能减排。对接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合作,补充农村运能,摊低农村交通运输成本。探索设备标准化,尝试开发标准化载具、设备并在企业间及区域间的共用和流通,降低资源损耗。推动寄递流程信息化,与农村电商平台共同加强信息系统及终端的推广使用,提高信息流与物流的实时匹配程度,促成农村电商消费物流体验的整体提升。在推进物流设施建设、运输资源协同、电商示范项目承接等方面工作时,要注重塑造和提升邮政品牌宣传,用平台营销和过硬的物流服务,扩大邮政的品牌影响力。
二是融入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彰显邮政服务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扩大邮政农品的品牌影响力。《意见》提出2022年6月底前建设300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邮政要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确定的各批次示范项目,从农品选择、平台合作、物流服务等方面入手,深度参与融合示范项目推进工作,快速建设一批邮政快递服务农业的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在农品选择上,一方面继续做好存量邮政农品项目,另一方面要结合县域特色农产品,主动对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对于每年受消费市场追捧的品牌农品,要积极推进项目签约合作。在政策对接方面,积极通过各地邮政管理局与当地农业部门共同研究,以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意向争取当地政府的各类政策支持。对于脱贫地区或当地农品物流服务有困难的特色农业项目,邮政应发挥央企担当,给予充分支持。平台合作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邮乐网平台,为自己的平台引流,另一方面推动和其他平台合作,扩大商流入口。物流服务方面,建设必要的处理和仓储场地设施,物流组织上要提升时限、减少中转,寄递量大的路线要开行专线运输和提供配送服务,保证农品的寄递时限和服务质量在群众中有好口碑、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形成“做好服务—打出品牌—做大规模—产生利润—提升服务”的良性循环。
(四)处理好两类关系,一是处理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二是处理好打造邮政主渠道与共建共享的关系,助力全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协调推进
一是处理好东中部和西部发展中存在的区域性差异,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地建设物流体系。从《意见》看,东中部、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导向明显,邮政应相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在东中部,《意见》指出要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通过驻村设点、企业合作等方式,提升“快递进村”服务水平。邮政在东中部农村地区要保持在农村地区的优势,保证快递频次不下降、配送服务质量不下降,还要对标竞争企业,在网络布局、物流组织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在西部地区,《意见》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利用邮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势,重点开展邮政与快递、交通、供销多方合作,发挥邮政服务在农村末端寄递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邮政要利用好农村“综合便民服务站”的末端优势、农村寄递网络的覆盖性优势,继续坚持代收代投加代办代缴的末端服务模式,采用交邮融合、私车公助的运输方式,保持西部农村快递服务深度和广度方面的领先地位。
二是处理好发挥邮政基础性作用与邮政和非邮企业共建共享的关系,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支持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彰显行业“国家队”的风范与担当。
邮政企业是党和国家关注农民、关心农民、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邮政应充分秉持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开放共享自有资源禀赋,叠加各类服务,彰显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共享与合作的过程中,邮政在农村提供的综合便民服务、基础快递服务,会使农民更加信任邮政、贴近邮政,邮政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中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才会得到加强。同时,邮政与参与农村物流的快递企业、社会资本存在竞争关系。邮政应寻求政府撮合或企业战略联盟,通过平台合作、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变竞争为竞合,形成产业链条,促成互利共赢局面,共同服务农村市场,真正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己任,助力我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整体提升。
(五)对接两类政策,依托各地政府在用地优惠和资金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尽力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减轻经营压力
一是对接用地支持政策。利用好共享用地、优惠价格用地政策。梳理各地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有关政策,聚焦农村产品上行的有关用地政策,如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县、乡、村三级具有服务农村产品上行功能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中央有政策,财政资金支持农村产品上行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特别在农产品主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等区域,争取成为地方农产品骨干流通企业,在包装、分拨、运输、流通等环节,推动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等企业的基础设施共享和服务网络共享,也可从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项目和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中的用地政策入手,积极争取低成本的农村快递处理场地和仓储场地,降低土地征地和建设成本。
二是对接资金补贴政策,缓解农村寄递物流建设和运营压力。各地根据当地政策倾斜,利用好已有和即将推出的相关专项资金,包括普遍服务补贴、地方对农村物流投递车辆、投递人员的费用补贴等。在农村地区运输和揽投环节,尽量以聘用或加盟形式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助力当地农村人口就业,同时向政府申请相关补贴。积极申请农村投递线路汽车化的补贴资金,提升农村投递线路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改善“快递进村”和“农产品进城”的体验。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本保障。深耕农村、服务“三农”、支持建设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既是中国邮政多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人民赋予中国邮政的时代使命。我们将继续秉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全面助力农村流通体系提升,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为共同富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邮政研究院寄递研究所)
图表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