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1月9日是个周日,我一早起来,紧张地刷着手机新闻,急于了解突发的天津疫情,才知道全市要组织大规模全员核酸筛查。忽然,一条微信传了过来,和平区小白楼街解放北路社区的李书记问我能否帮他找到志愿者。
报名志愿者
解放北路社区是天津邮政博物馆的共建单位,社区内老旧小区多、人员密集,上年纪的居民更是不少。要在1月10号一天内完成对几万人的核酸筛查,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按要求,我直奔社区办事处。此时,从社区汇聚来的志愿者已有十七八人。李书记给我们进行了培训,安排了每个志愿者的工作岗位和时间,并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随后,我们集体赶到核酸检测点检测。这个点是为所有和平区从事城市保障人员和志愿者特别设置的。本以为没什么人,没想到从远处就看到了黑压压的一片。排队的有警察、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以及超市、餐饮、社区工作者等。
上岗准备
1月10日,我一早赶到单位,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好单位的各项工作。11点左右,我吃了两口饼干,就赶往核酸检测点替班。上一班的志愿服务是从早上6点开始的,每个班6小时,想着能早点替班,我加快了脚步。尽管提前有思想准备,但我还是被一条拐了几次弯、长达几百米的见首不见尾的排队长龙震惊了。
这个检测点位于海河边上的津湾广场,四周都是高楼,广场上形成了“过堂风”,加上气温不断下降,风也越来越大。我赶紧来到物资点穿好防护服。防护服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的全包裹的隔离服,由于天气冷,里面会穿着羽绒服等厚衣服,穿上隔离服之后,就是圆滚滚的样子,一般是验核酸的医务人员穿的,被我们称为“大白”。还有一种蓝色的防护服是我们志愿者穿的,像一件大罩衣一样套在外面,上面则戴上专用的帽子、口罩和护目镜,我们则戏称其为“蓝精灵”。
此时,广场上的风越来越大,自己很难系上防护服后面的带子。我们几个志愿者互相帮忙,才能勉强穿上。突然一阵强风袭来,只见一个志愿者刚穿上的防护服整个被风吹了下来,竟然像一个站立的人形一样,挥舞着手臂顺着风“跑”了。我们赶紧去追,将这个逃跑的“蓝精灵”抓住。
紧密运转法
由于气温越来越低,风越来越大,指挥部将检测点从广场搬进了一处空置的楼房里。四个检测点分成四个通道,每个通道每次从外面进来10人为一组,依次进入等候区、登记区、检测区。我的岗位就是和前面登记区的“大白”配合,引导等候区的10人进入登记区,随后与门口的“蓝精灵”通过手势,通知其放行10人进入等候区。之后,我要逐一检查等候的10人是否完成扫码填写信息的步骤,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就这样,我在引导了几组人员之后,很快摸出了规律。这不,就像咱们邮政内部作业一样,一个环节连着下一个环节。我不禁想起了天津邮政很早以前提出的口号:“为缩短邮件在邮局停留时间而奋斗!”用交叉作业、紧密运转的科学方法创建了“京津投递法”,在全国推广。于是,我留心观察,很快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在检测区完成3人时,引导10人进入登记区,登记区10人完成一半时,放10人进入等候区。这样一来,几个环节既能做到连接紧密,不浪费一点时间,又能做到避免人员交叉聚集,符合防疫要求。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速度明显提升。想到能让寒风中排队的人哪怕提早几分钟检测完回家,我心里不由得感到格外自豪。
两个暖宝宝
排队的人中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尽管他们在寒风中等待了多时,但我没听到有人抱怨,反倒是不少人对我们说上一句:“你们辛苦啦!”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总是感到格外温暖。
虽然我们的岗位转移到了室内,但场内没有暖气设备,时间一长,还是冻得手脚冰凉。此时一个7、8岁的在等候区的小姑娘塞给了我两个暖宝宝,当时,心中一股暖流涌了起来。由于身上穿着一次性的隔离服,这个暖宝宝没法贴身上。小姑娘就帮我贴在了脚脖子上。别说,原来冰凉的脚还真慢慢暖了起来,身上也渐渐热了起来。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直到又来了一个“蓝精灵”提前替班,我才知道已经到了晚上8点半。我将我的“紧密运转法”传授给他之后,回到了指定区域脱下防护服、全身消毒。而此时的津湾广场上灯火通明,依然排着长队。十几个“蓝精灵”在维持秩序,引导大家间隔排队。
回家的路上,风停了,皎洁的月光洒在空旷的街上,家家户户窗口透出的灯光格外温馨。我相信大风过后阴霾定会一扫而光,明天一定会是晴空万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