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磊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或者收到过贺卡了? 十几、二十年前,每到元旦、春节,中国老百姓都热衷于去买上一叠精美的贺卡,坐在桌子旁,拿起笔陷入沉思,琢磨着该写点儿什么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一张小小的贺卡寄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绪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习俗。但这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手写贺卡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它没有消失,也不应该消失。和其他习俗一样,贺卡终究要回归大众视野的,就好像前几年横空出世的“微信红包”让沉寂许久的过年发红包在社交软件上重新风靡起来一样。老百姓对贺卡的需求还在,中国邮政要做的就是让贺卡的传递方式满足大众的需求,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交往方式。 所以,“寄贺卡”小程序就应运而生了。 但“寄贺卡”小程序要想复制“微信红包”的成功绝非易事。并不是将线下贺卡的传递方式直接复制到线上那么简单。它要想成功,必须有“科技与狠活儿”的加持。 “寄贺卡”小程序需要依托众多的科技元素,让它变得越来越好玩儿、越来越有趣。比如在用户生成贺卡的时候就能实现声音、动画、视频、图片的深度融合。要让它用丰富的功能让年轻人追捧,用简单的操作让老年人接受。“寄贺卡”小程序需要更多“狠活儿”的改造。比如一卡多用、社交属性、周边产品等。要让它的传递方式与年轻人的社交场景相融合,让它的使用场景与老年人的线下交流方式相匹配。殊途同归,“寄贺卡”小程序要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传统的东方韵味、古典与现代交融的魅力。它既方便又实用的形式和传递方式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一定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贺卡永不过时。不久的将来,“寄贺卡”小程序一定会让贺卡重归大众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