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勇
常有熟人问我,又出什么新书了?我摇摇头。一口气出了三本关于乡愁的散文集,我就想歇一歇了。工作之余,我在苦苦寻觅新的写作选题,在阅读经典、阅读生活中等待破茧成蝶……
时间不等人,我竟然一脚迈过了知天命之年。我从来不否认,个人的奋斗对人生轨迹会有所改变,正如父亲给我的教育。
前两年,有热心读者建议,我应该写一本主题为“父亲”的散文集。是的,他们在我的乡愁文字之中,读到了“父亲”的足迹、“父亲”的智慧、“父亲”的背影……
我出生在鄂东大别山区的乡村,从小就在大山的怀抱中生活,无数次仰望蓝天、白云、雁群、飞机,无数次遥想大山外的精彩世界。而给我擦亮眼睛、插上翅膀的人,首推我的父亲,其次是老师们、朋友们……
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却又不是简简单单的农民。他教过民办小学,开过拖拉机,做过大队会计等。他的面前不仅有绿色的庄稼,还有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本、账本、报刊等。因此,他的眼界不曾被那片贫瘠的大山所遮挡,他对子女的未来是有所期待的。
感谢父亲,让我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前后20多年全脱产的校园生活,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极为奢侈的一笔投资。更重要的是,我幼承庭训,带着思考阅读党报党刊,坚持临摹颜柳欧诸家碑帖,带着善良的心走进现实社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哪怕生在穷乡僻壤,也不可否认我的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在乡村坚持阅读《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读了重大新闻,再读副刊文学,还做剪报等资料工作,从中不断吸收营养。他偶尔写写诗歌,那种不太讲究平仄的句子。他的书法很见功力,每年写春联可以笔走龙蛇“露两手”。这些带有理想的言行,同样熏陶了我,在我身上还能找到一些踪影。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是《红楼梦》中的警世名言。父亲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对虚头巴脑的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很低。多年前,老房子可以不急着翻新,破棉袄可以不急着换掉,把微薄的家庭收入优先投资子女的教育,用于订阅报刊。精打细算,可谓自古以来中国人勤俭持家的必修课。
一晃父亲辞世多年,梦中父子相见也是一种奢望。奇怪的是,春节回乡一起喝酒品茶的发小说,他近日竟然梦见了我的父亲,在自家窗前教小女孩写作业。后来,他在我家老房子吃饭,碰巧又是刮风下雨,感觉老房子要倒塌,就一起抬木头去撑住那后面的泥墙……
父亲是热心肠,爱教孩子,爱留客吃饭,老屋是多年的危房,这梦中的情节也不完全是虚妄的。不过,父亲不在世了,老屋也不再住人了。此时,想起李清照的两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总之,父亲给了我很多教诲,留下永恒的记忆和无尽的思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楚人天性耿直,多实干,少惰性;有侠义精神,不随波逐流;有家国情怀,敢于战斗,不怕牺牲。鄂东的黄冈人,更是楚人中的代表。仗剑走天涯,是侠客。仗笔走天涯,是侠儒。在鄂东名人史册上,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文化名人:郭筠、汤化龙、闻一多、徐复观……
如今,全民手机阅读,深刻地改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出版的环境发生了巨变,阅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变。我想,必须为出版有品质的作品下点功夫,决不能浪费精力去生产文字垃圾。于是,我想我将要出版的散文集,就叫《父爱如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