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旭辉
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春的使者。冰雪消融,寒气未尽,大地依然枯黄时,春天的脚步总是悄然而至,坚定而缓慢地抹去冬天留下的痕迹。沐浴春风,经历了休眠的桃树发芽,花蕾悄悄绽放,一切都在萌生,万物恢复生机。这时,家乡山岭南北的水桃花便成为第一抹浓艳的春色,争相绽放。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是诗圣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诗里桃花有深红,也有浅红,色彩缤纷,具体可感,诠释了桃花的奇、美、艳、幽。
诗仙李白的“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展现了一幅春日月下花前,杨柳丝丝、桃花依依、清风徐来、笛声悠扬的画面。身处此种美妙的环境氛围,其乐无穷!每每赏读到此,意往神驰,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桃花园,喜觅桃花,饱览桃花胜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诗句。诗人着意描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的特异地理现象时,用时间差来刻画山寺桃花的迷人情景,通过“人间”“山寺”,对景抒情,流露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喜悦心情。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把男女青年邂逅离别长时间思念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桃花是爱情的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这里,古人将娇艳欲滴、芬芳迷人的桃花誉为待嫁的少女,含情脉脉,光彩照人。寄托了祝福夫妻和美温馨、远离刀光剑影的和平愿望。
刘禹锡曾有诗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后,玄都花就成了桃花的别称。刘郎,本为刘禹锡自称,后又用以借指桃花。而李贺的诗中:“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红雨,本用以形容缤纷飘落的桃花,后亦作为桃花的别称。
李白的七绝《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动描写了一位伟大诗人与朋友深厚、纯朴的友情。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白居易这首《晚桃花》,像一幅特写,是神来之笔,为赏桃花的画龙点睛之作。独辟蹊径,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把人们的眼睛定格在一枝桃花上。屏气欣赏美艳的桃花,细品清雅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吟咏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首诗,田园生活气息浓郁,应时开放的桃花、李花满山遍野。放眼望去,山南山北,青砖红瓦,花木掩映,半山上升腾的袅袅炊烟,那是村民居住的地方。穿金戴银的妇女结伴到山泉取水做饭,挎着长刀的男子到坡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作肥料,准备春耕春播。水清、花艳、人美,是刀耕火种远古农耕文明的画卷。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海无闲田,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伴着春姑娘的脚步,郊外踏青,放眼桃园,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紫的如纱、白的胜雪,让人眼花缭乱。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桃花,在微风中摇曳着,飘出淡淡的清香,这是唐诗的韵脚,这是桃花诗的诗眼,这是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