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知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3年5月16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与汇款合一的侨批

    

侨批正面

    □方怀银

    “批一封,银几许,跨越山海,辗转归乡”,说的是东南沿海侨乡对海外华侨特有的通信、汇款合一的模式——侨批。闽南语称信为“批”,寄信为“寄批”。后来,“批”成为南洋华侨寄托银信的代用词,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兼具家书、汇款功能。侨批又称番批、银信,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盛行于19世纪中叶。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由于资源短缺,地狭人稠,谋生极为不易,自古以来,东南沿海一带的百姓便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移居的主要目的地。当时的南洋各国,邮政、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华侨要想把钱款和书信寄回家乡,最初一般是委托回乡的同乡熟人捎带,家人接到侨批之后,支付一定酬金。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专门替人携带侨批回乡的职业投递人,即“水客”。随着业务量的增长,水客开始联合起来,设置专门办理侨批业务的机构,侨批馆应运而生。侨批馆,后来改称为侨批局,有固定的营业地点,定期收集、解送、投递侨批,并给寄批人开具收据或盖馆记戳为证。此时的侨批局,既具有收付款项的金融汇兑功能,又担有传递信函的信使任务,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经济实体。负责收送侨批的人则叫派批员、批客或批脚。 

    侨批业务的钱款有信汇、票汇和电汇三种方式,信汇是主要方式。信汇的信封正面在包含普通信函基本要素之外,还要在左上角标明汇款币种和金额。背面则盖国外侨批局图章,并在信封上写上编号、设簿登记;同时列出清单,附在侨批总包内寄出。侨批通过海路送达收件人手中,收件人收信后要马上回信,回信再交派批员送回侨批局,重返寄信人手中。寄信人得知家人已如数收到钱物时,这件带有往返功能的侨批才算顺利走完了它的旅程。因此,侨批成为侨胞与故乡亲情联系和经济联系的双重纽带。 

    19世纪中后期,侨批局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侨批局汇款,民国期间仅潮汕地区每年约有九千万银圆。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180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700多家。到1948年全国还有侨批局100多家,国内外分号共1000余家。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随着各国的邮政汇兑、金融业务逐步发展完善,侨批逐渐被边缘化。1972年,国务院文件通知取消国内私营侨批业,侨汇业务由银行接办。1979年,侨批业全部收归国有,至此,侨批完成了它重要的历史使命。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