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知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3年7月1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官避事平生耻

    □孙雪萍

    “为官避事平生耻”,出自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言华夏之地被侵,城池再坚固,如无粮草也守不住。此时官员应以不敢任事、避事躲事为耻辱,为国家社稷安危,必须有视死如归的决心和信念。诗所追忆的李献能(字钦叔)就是一位以苟活为羞、勇担重任的官员。李献能在翰林院任职后期,蒙古急剧扩张,开始对金大兵压境,他的家乡运城很快陷落。这时,李献能毅然选择弃笔从戎,来到金元两军搏斗的最前线。从书生到武将,李献能运筹帷幄,布置防线,最终为国捐躯。 

    纵观历史,担当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品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名言与事迹,诠释了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长期以来,为官“不避事”的观念得到大力提倡,“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宋,黄庭坚)被奉为官场职员的行为准则。 

    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二字重千钧。一路栉风沐雨的共产党人始终都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在困难挑战面前,从不畏惧任何艰难风险。可以说,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敢于亮剑、敢于担责,面对矛盾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速到重庆“共定大计”。为顺应民心,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明确表示,“可以去,必须去”。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在中外引起巨大反响,赢得了我党在政治上的主动权。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且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实干精神,挺身而出,争做疾风中的“劲草”、不怕火炼的“真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作为领导干部,要信奉“为官避事平生耻”,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负其责。要常常检视、反思,学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迈开脚力、张开眼力、加大听力、开动脑力,持续破解突出矛盾和难题,切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