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邮政企业把网点延伸到贫困村,推动邮政企业在农村地区拓展合作范围、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中国邮政作为寄递服务行业的重要力量,应当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中央的要求发挥好农村地区寄递服务主渠道的作用,完成好邮政普遍服务的光荣任务,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脱贫攻坚的审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寄递网络进一步完善,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邮政网点近4万个,实现了乡乡设所;农村投递路线长度(单程)为380万公里,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96.7%。二是参与电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2017年全国新增“邮乐购”站点12.3万个,累计达到46万多个,共有312个地级市形成了687个农特产品示范项目,带动111万农民增收12亿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地区寄递网络尚待完善。2017年底全国尚有4.2万个建制村未实现完全直接通邮,其中未直接通邮的建制村1.6万个,这些多数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包裹一般不能提供入户投递服务,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农村邮政网点运营效率普遍不高。二是农村寄递服务产品体系还不健全。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用户对寄递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四项业务(即信件、普包、印刷品寄递和邮政汇兑)不断下降,而用户对电子商务相关的快递包裹、平台业务则需求旺盛,亟待纳入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农产品运递对运输环境、寄递时限有着特殊要求,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冷链寄递、限时寄递等产品类型。
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
中国邮政作为我国农村地区寄递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应当从强基础、补短板入手,不断增强供给能力,适应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寄递服务的新需要。当前,应当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寄递服务网络
完善农村地区寄递服务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寄递服务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和城乡之间商品流通的基础支撑作用,切实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有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农村地区的“四好”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99.24%的乡镇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沥青路、水泥路,这就为完善寄递服务网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邮政企业应当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大建制村通邮工作力度,并要符合法定投递频次;对于建制村直接通邮运能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委托农村公交班线、货运车辆代办运输等形式,进行业务外包。还要与快递、交通运输、供销等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完善农村地区营业网点的服务功能,搭载多项便民服务,不断提高网点的运营效益。
(二)创新供给产品体系
新近出台的《快递暂行条例》已将寄递服务内容拓展至“其他寄递物品”,不再局限于信件、包裹,以鼓励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此,中国邮政应当创新寄递服务供给产品体系,使其科学合理、内涵丰富、用户满意,更好地发挥寄递服务支撑的主渠道作用。对农业农村而言,供给产品应当契合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特色农产品提供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发展农产品的冷链寄递,提供适应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的寄递服务。推广适合农村运输的车辆以及托盘、集装篮、笼车等标准运载单元和专业装卸设备,提升寄递作业效率。根据某些农产品(如生鲜果品)易损、易变质的特点,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应性强的保险产品,以有效分散寄递风险。同时,适时拓展、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将农村地区用户迫切需要,又符合邮政普遍服务基本特征的快递包裹、平台业务纳入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
(三)增强末端服务能力
由于农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业务量又偏少,多数快递企业仅将快件派送到乡镇,一般不送至村组,这样给农民群众使用寄递服务带来很大的不便。末端服务能力不足是农村地区寄递服务过程中突出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必须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多措并举加以解决。首先,发挥好村邮乐购站点的效用,既要将其打造为电商便民服务平台,增加电商快包的业务量;又要赋予其代投邮件功能,将电商快包送至用户手中。其次,充分运用各方面力量,加强业务合作。以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家店、村邮站、农家书屋等平台搭载末端寄递服务,通过代收代投、委托代办等形式,向农村地区用户提供投递、收寄末端服务。再次,创造条件运用无人机进行投递。北京市邮政分公司已经试水无人机山区投递包裹,这将是智能末端投递的新方向,在交通不便地区、边远地区有着较大发展空间,应当积极进行研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广使用。□张毅(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邮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