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资源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在互联网企业内部得到了运用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殊不知,传统邮政与生俱来就有明显的“平台”特性。邮政的传统业务就是利用寄递网络,向社会提供传递实物载体信息、传递物品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这样的一个传递网,天生就带有“网络效应”,具有平台的作用。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邮政平台具有 突出的普遍服务性质
一般而言,消费是个体行为,一个行业的服务体验来自无数个体的体验,个体获得效用的大小往往与他人无关,但是对邮政基础业务(信函和物品传递)的消费体验却区别于这种一般的个人体验。传统邮政服务具有一种独特的消费模式,使用者越多,每一位用户得到的消费效用会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试想一下,如果只有您一个人使用邮政网络,那么实际上邮政网络对您而言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您获得的效用为零,当您的母亲也使用邮政服务时,您与母亲之间就可以通过邮政网络“借物传情”,您的效用马上会随之增加,当您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使用该服务时,每个人通过邮政网络传递信息和物品的可能性越大,范围越广,个人消费所获效用成倍增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是网络效应。
邮政就是这么一个提供了实物传递的“平台”,并且天然地具备“网络效应”:使用邮政服务传递实物及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的需求者越多,通过邮政平台接收实物传递及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越多,使用者之间关系网络的建立,将达到使用价值激增的效果。当有越多的使用者被吸引到邮政平台上的时候,每一位使用者得到的使用价值也越高,因为他可以与更多的使用者通过邮政平台传递实物以及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反之亦然,若是一时之间有人开始离开这个平台,那么,离开的速度和给平台带来的损失也会激增和翻倍。传统邮政当前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传统业务自身吸引力下降、竞争对手替代服务增多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通过邮政平台接受传统寄递服务的消费者及其规模正在明显缩减。要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邮政平台的社会公共属性说起。邮政是社会公用事业,是国家的基础通信网络设施,邮政平台具有突出的普遍服务性质。
“同质性”的双边用户 难以带来“异质性”需求
虽然说,邮政传统业务天然地具有平台的性质,但是细究一下邮政平台,可以发现其与平台经济语境下的“平台”在使用者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一个典型的平台而言,双边(或多边)使用者往往是异质性的主体,譬如游戏平台上的玩家和软件开发者、媒体平台上的读者和广告商、信用卡平台上的消费者和签约商户等,主体的异质性决定了主体对平台不同的需求程度和价格弹性,从而也就决定平台的定价体系和平台企业的赢利模式。譬如游戏平台从软件商赢利补贴消费者,媒体平台从广告商赢利补贴读者,信用卡平台从签约商户赢利补贴消费者等。
然而邮政传统业务平台连接的双方:寄件者和收件者,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双方身份随时可以互换。使用者的同质性难以带来“异质性”需求,所以,邮政平台的定价结构和赢利水平不能由市场来决定。
“同质性”的普遍服务 难以挖掘细分客户资源
与邮政平台一样服务于“同质性”消费者的还有电信平台。打电话的主叫方、被叫方和邮政的寄件方、收件方一样,双方身份处于随时互换之中,使用者显然也是具有“同质性”的。
但是,邮政平台出于普遍服务义务,在定价上并不是以服务的市场规律,而是以“普遍可接受”的原则来确定服务价格。与邮政基本服务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电信平台的使用者除了需要支付边际成本(话费)外,还需要支付使用平台的入网费用(初始装机费)和一定时间段内的固定费用(月租费)。也就是说,电信平台完全可以根据市场定价的方式选择消费者,对于消费者而言,电信平台提供的是“异质性”的服务。特别是,当2G、3G、4G网络服务起来之后,电信平台就更容易从原来的“同质性”消费者中根据消费习惯特别是支付意愿,区分出“异质性”消费者,从而开发出了更多的“细分市场”。这种细分市场的开发,在有“同质性”使用者平台上,相当于平台自己创造出了更多的“异质性”使用者,而“异质性”使用者则正是平台销售策略、价格策略、补贴赢利等模式的基础。
传统邮政如何更好发挥平台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我们认为,在确保普遍服务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要从培养更多的“异质性”消费者入手。移动运营商就是很好的案例,在同质性使用者群体中细分消费者,可以成为“异质性”需求的来源。而这或许需要邮政率先从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更高服务能力的基础网络开始。 □方宇惟(作者系中国邮政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