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金融·论坛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李俊毅

    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挑战不仅是环境的末端治理问题,从根本上说更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抑制资源向污染性产业投入,从而促使经济资源更多地投入清洁、绿色的产业中。 

    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的制度安排和产品开发方面已有几十年的经验,实践证明绿色金融对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我国绿色金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当前,绿色金融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已经完成,配套政策制度措施正在逐步完善,各领域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呈现出全面、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大力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中国作为主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峰会重要议题。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报告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旗手”。 

    绿色金融的概念与服务类型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则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本文主要介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这三类绿色金融服务。 

    绿色信贷,即利用信贷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绿色信贷包含对绿色项目的正向激励和对“两高一剩”产业的负向激励,也包含商业银行对自身环境风险的管理。邮储银行积极践行绿色信贷,将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等领域作为绿色信贷的重点投放领域。截至2017年末,邮储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1766.31亿元,比2016年增长134.78%,仅轨道交通一项就授信293.17亿元。同时不断创新,推出光伏扶贫贷款、污水处理收费权质押贷款、绿色消费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据2016年、2017年邮储社会责任报告)。2018年,邮储银行将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力争“十四五”期间在大型银行中率先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绿色银行 (据2017年邮储银行绿色信贷发展规划)。 

    绿色债券是直接或间接为绿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融通的债券产品。201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卢森堡发行了首只“一带一路”绿色气候债券,共募集21.5亿美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已经投放或者即将投放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排放交通、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伦敦分行发行的15.8亿美元等值绿色债券,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绿色债券发行。 

    绿色保险又称环境保险,是在适应绿色发展过程中,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常见的保险产品为环境责任险与气候险。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产品较单一,主要是环境污染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企业在发生意外的污染事件之后提供赔偿和修复环境,而且对某些行业采取强制保险能将污染的隐形成本显性化,以实现环境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2017年,全国环境污染责任险数量为1.68万单,签单保费仅3.15亿元,保费收入低。此外,由于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优势,与绿色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保险机构还以投资节能环保项目等方式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 和制度安排不断完善 

    由于经济外部性、期限错配和信息不对称,绿色环保产业普遍存在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行业收益率偏低等问题,由此导致绿色项目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定义了绿色金融和绿色金融体系,提出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以及完善环境权益市场、开展地方绿色金融试点、推动国际合作等八大任务,并于2017年落实开展。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MPA考核体系,并且决定扩大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这一举措预示着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将加快出台,进一步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不断压减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投资这些项目的环境风险日益凸显。政府加大环保督查和执法力度,对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企业采取停产限产等措施降低其产出,通过价格政策提升其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政策落地的速度加快,能有效限制“非绿”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助力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型升级。 


    

图1 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及其占各项贷款的比例(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wind咨讯)


    

图2 2016~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与构成(数据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数据库)

    绿色金融市场的 发展现状与挑战 

    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环境效益显著。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自2013年末至2017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5.20万亿元增至8.22万亿元,年均增长8000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已上升至近9%以上,其不良贷款率为0.37%,资产质量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水平(各项贷款不良率为1.69%)(图1)。其中,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从3.69万亿元增至6.53万亿元;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端贷款余额从1.51万亿元增至1.69万亿元。在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中,绿色交通项目、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位居前列。与此同时,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截至2017年6月末,我国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预计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2.1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91亿吨,减排化学需氧量283.45万吨、氨氮26.76万吨、二氧化硫464.53万吨,节水7.15亿吨,环境效益显著。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引人注目。自2015年底推出绿色债券,获得市场普遍认可。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2486.797亿元,较2016年的2312.31亿元的发行规模增长7.55%(图2)。2018年上半年,我国共发行绿色债券844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发行绿色债券350亿元人民币,离岸市场已成为绿色债券发行的重要渠道。 

    环境污染责任险市场总体有了较快发展,保险经济补偿作用初步显现。环境污染责任险主要覆盖涉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处置、电力、医药、印染等行业,保险公司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超过1600亿元的风险保障金。2017年6月,原环保部、保监会联合发布《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进强制环境污染责任险的普及。无锡市政府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列入《市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截至2016年末,无锡八成以上高风险企业参保环境污染责任险。近日,深圳正式启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将共计10个行业1067家企业纳入参保名录。 

    由于外部性、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和相关政策没有落地,绿色金融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绿色项目自生能力不足、投资回报率不高、市场吸引力不足。但是,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以及环保政策逐步落实,非绿色项目成本将不断上升。相对而言,绿色项目的成本则会逐渐降低,收益将不断上升。 

    践行绿色金融是中国邮政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机遇 

    国家要求。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的需要。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央企应提高政治站位,发展绿色金融,投身绿色产业建设。 

    企业需要。发展绿色金融是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绿色金融竞争中已相对处于后发位置。国内商业银行已经积极布局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规模及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上暂时领先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金融翼企业。发展绿色金融是当前集团资产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社会责任。发展绿色金融是提升社会形象、深化品牌形象的内在要求。机构和消费者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提高社会责任形象、提高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提高信用评级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 

    风控选择。发展绿色金融是主动防范化解信贷环境风险、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随着绿色产业发展黄金期的到来,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是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积极防范化解信贷环境风险的重要议题。(作者单位:中国邮政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