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一过,黑龙江省气温骤降,邮储银行康金镇中华路支行的“80后”支行长王超越将起床闹钟提前到5点30分。因为他知道,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冰雪路面、拥堵难行都将接踵而来,他要习惯新的作息时间,确保接下来长达半年的冬季都能按时到达离家70多公里的网点。因为,那里有小镇居民的等候和期待。
两种牵挂
康金镇是哈尔滨市郊呼兰区辖内的小镇,镇中心距离呼兰老县城35公里,距离哈尔滨主城区更有70公里之遥。镇上连邮储银行在内,只有两家金融机构,为全镇9万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说基础,是因为康金镇农业人口居多,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秋收卖粮,去银行存钱;春耕播种,去银行取钱;乡亲们习惯现金往来。邮储银行成立10余年,电子银行快速发展,而这里,柜面存取汇兑业务量始终居高不下。
王超越从位于“大学城”的利民支行调到中华路支行是2017年,大学生们早就用熟了营业厅里成排的自助机具,可一到中华路支行,王超越看到的是从早到晚挤满营业厅的乡亲们,他无比焦虑。“一是因为营业厅面积不大,人满为患,厅堂环境太糟糕;二是这么大的柜面零售业务交易量,实在不利于降本增效和控制操作风险。”王超越说一定要尽快提高电子银行分流率。
那阵子,王超越恨不能一下子让营业厅清静下来,他和大堂经理一起,手把手教、耐心引导乡亲们,可两个月下来,王超越有点儿灰心,因为效果并不好。一天下午,一位大娘拿着存折来取钱,王超越对大娘说:“大娘,办了卡以后就能到机器上取,不用排队,不会用找我们,准保给您教会。”大娘拉着王超越走到门口,指着不远处的另一家金融机构,说:“小伙子你看看,他们15点就下班,邮政在康金镇30多年了,我们有点啥事儿都上你们这儿来。大娘不会使那些东西,也记不住事儿,你们是国家的人,大娘就信你们了,瞅存折上的字儿省得忘了。”王超越“哑”了,让大堂经理引导大娘取号,去柜台办业务。
此后,中华路支行仍然每天都有大爷大娘来取儿女打工汇回来的钱;仍有农民大哥拿着丰收粮款,就想到柜台上看点钞机过钱、看打印出来的数字,释放心中的喜悦;也仍有每个月定时定点赶来,一边聊天一边排队领几十元补助的乡亲们。王超越或帮忙解决问题,或跟大家一起聊几句,从只关注经营,到开始理解他们内心的向往,祝福他们美好的期待,保护他们对邮储银行、对国家的银行和国家的人的满满的信任,王超越有了新的牵挂。
至于推广电子银行,王超越和支行员工则选择相对年轻、接受能力较强的客户,让先进安全的技术逐渐走进百姓的生活。王超越说:“邮储银行在康金镇让步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却保留了‘邮储温度’,那是真正践行普惠、服务乡村的‘金融温度’。”
三重身份
中华路支行共有7名员工,连王超越在内,全部是“80后”“90后”,全部住在哈尔滨市区。王超越除了是支行的管理者,还常年扮演另外两个角色。一个是“外卖小哥”,每天早上,他都先于太阳“起床”,到小区楼下买好6份包子和豆浆,放进专门准备的保温盒,分给支行员工;另一个是“顺风车师傅”,晚上支行关门,王超越领着大家一起乘班车回到老县城,然后顺路的年轻人全挤进王超越的车,一路欢声笑语下班回家。王超越这个支行长做了多久,“外卖小哥”和“顺风车师傅”就当了多久。
问起王超越,他们为什么不就近在康金镇居住?王超越的回答很坦诚,也很真实:“我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员工,都是‘80后’‘90后’,都是家中呵护长大的宝,谁对美好生活没有向往,谁对城市便捷没有依赖?所以,宁可每天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奔波,也不想与同学朋友、城市生活隔绝。所以,我愿意当‘外卖小哥’和‘顺风车师傅’,愿意带着大家一起为乡亲们服好务。”
时间回到2009年元旦,在黑龙江省分行应届生招聘面试现场,考官问23岁的王超越,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进入银行工作,成为银行人。”那时刚成立1年多的邮储银行让这个年轻人梦想成真,与他同时走出校园的同学,即便不在北上广深,也大多留在城市,只有他在县乡小城深深扎了根,从信贷员、审计员,到安保、综合多个岗位,再到网点负责人,王超越平息了焦躁,站稳了人生。和王超越面对面,无论说困难还是说艰苦,他都带着从容的笑。这笑容藏的是,10年的坚守,10年的艰辛,10年的成长,一如邮政金融与国与民共融共生,服务百年,传承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