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应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作出应有贡献。具体到产业与项目精准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应从党的政策、扶贫方法论和乡村振兴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和推进。
政策篇:提高站位 领会政策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6〕185号)(下文简称185号文),该通知将金融精准扶贫的统计规则、产业和项目精准扶贫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解释。邮储银行一直在做小额贷款扶贫,产业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起步较晚,但也一直在行动,与其他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对此,全行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思考党中央为什么要将脱贫攻坚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好。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进行,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是我们搞好金融产业和项目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实体现。
人民银行185号文关于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的表述是:用于发展产业,通过安排就业、入股、签订帮扶协议或交易合同,增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产生扶贫带动作用的贷款。具体可理解为:支持产业发展,通过以就业、帮扶等多种方式为手段,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这个带动、帮扶的人数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在文件里也写明了,要求微、小、中、大型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数应分别达1、3、5、10个人,或占职工总人数的2%。关于项目精准扶贫贷款的表述是这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给境内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服务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项目的贷款。它明确了项目精准扶贫贷款投放的区域为贫困地区,列举的类型有生态环境改造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交通设施贷款、农网升级改造贷款、水利设施贷款、教育贷款等,项目服务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须不低于10%。
可以说,人民银行185号文已经把产业和项目精准扶贫贷款的细则交代得十分详细,需要我们仔细阅读,认真领会,把握好每一个标准,确保放出去的扶贫贷款依据齐全、投向准确、扶贫到位,并经得起监管检查。
方法论篇:吃透政策 把握关键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需要围绕扶贫对象的需求找到合适的扶贫方式。也因此,产业与项目精准扶贫工作是金融扶贫的重中之重,是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抓手,也是邮储银行落实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虽然产业精准扶贫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方式不尽相同,但只要方法把握得当,吃透政策,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就会有不错的成果。
产业精准扶贫特点鲜明,扶贫效果最为直接,这是邮储银行最为鼓励和支持的扶贫办法。产业精准扶贫要求达到的扶贫人数档位明晰,帮扶方式简捷有效,特别契合小企业贷款的发展特点。其贷款额度低、周期短,还可享受邮储银行扶贫贷款利率优惠等举措,能够有效调动小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或帮扶的积极性,可快速、有效地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以2018年9月邮储银行产业与项目精准扶贫贷款统计为例,当月的产业扶贫贷款月增余额是项目扶贫贷款月增余额的3倍。
项目精准扶贫工作则不然,其难度较产业扶贫大。项目贷款本身就有金额大、建设期长等特点,再加上从分行上报项目材料清单到总行授信部审查审批结束这一较长的流程,比较适合储备为下个工作年度的扶贫任务。同时,由于公路类、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大都属于政府类PPP项目,除项目本身须满足授信政策的最低要求外,还要关注政府财政资金、政府类债务等情况。
由于各省份情况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尽相同,产业和项目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笔者认为,产业精准扶贫的方式,较为适合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部较多的省份,也适合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与城市分行。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可利用邮储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对于东部沿海省份和城市分行,要与当地省、市、县级相关扶贫机构(有的省无扶贫办)加强联系,从中挖掘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本省份对口帮扶的西部贫困省份、西部贫困人口来省内就业的信息、该省份企业在西部省份分(子)公司项目及投放情况等。
项目精准扶贫工作,则较为适合国家级连片贫困区域的云、贵、川等省份。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西部省份的高速公路项目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占比能达到近30%,远高于人民银行的规定。非西部省份分行可与西部省份分行进行对接,通过占用总部额度、组织本行或他行银团贷款等方式参与项目扶贫。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扶贫归根到底用的是银行资金,除高度关注扶贫工作外,还应就投放出去的资金安全增强风险意识。产业精准扶贫应高度关注小企业法人信用、企业主营业务在发展中是否偏离等情况,项目精准扶贫应高度关注与政府信用类业务相关的财政政策、项目运营赢利能力等。此外,还应关注扶贫项目的道德和声誉风险。
乡村振兴篇:要素流动 内外结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现阶段同步进行的产业与项目精准扶贫工作,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研究产业与项目扶贫工作的同时,应同步研究乡村振兴工作。“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的论述,指明了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和发展方向。分解开来解释,即生产力、人、各项要素必须流动起来,相互带动,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否则,贫困地区的发展没有内生动力,其未来的发展还是问题。
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分学者将乡村振兴归为实现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即现阶段的产业扶贫工作,它不仅是目前的带动就业,更是赋予当地建档立卡的百姓以劳动技巧、劳动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帮扶。它是串联劳动力、生产资料的关键。只有通过当地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人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人。乡村振兴工作以点带面,片片开花,需要当地百姓的劳动,也需要外部人才的进驻。为解决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智”。这里的“智”,是指贫困地区的教育,也是指贫困地区百姓的致富劳动能力。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在现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坚持产业扶贫“既能富口袋,又能富脑袋”的扶贫思路,将贫困地区建档立卡人口“智”的培养作为关键。□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