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传达的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群众不放弃、不抛弃的声音,联系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心。笔者作为一名邮政记者,近年来不时往来于邮政定点扶贫地区,在与扶贫干部和当地村干部、贫困户的采访交流中,也对这项工作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思考,现将拙见付诸笔端,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号。不少贫困地区位置偏远,信息闭塞,老百姓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甚至一些群众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再好的扶贫项目,也未必能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特别是有的时候有很好的项目,但是有可能是因为收益周期较长,或是投入成本较高,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工作阻力很大。这就需要我们邮政的扶贫干部进行大量解释、动员工作。对于这部分群众,要想真正脱贫,还得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转变思想,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个过程注定是长期的,需要我们的扶贫干部付出足够多的耐心和细心。
变“输血”为“造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包括笔者所在的陕西省邮政分公司在内,很多邮政企业在扶贫过程中可以说是多管齐下,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项目支持、技术支持,一个也不少,但是取得的效果各有不同。扶贫款固然可以解决贫困户的短期困难,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依托项目扶贫。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送技术下乡,找准有前景、有市场的好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在对贫困群众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在贫困地区推广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尽快掌握一技之长,通过他们的就业,带动整个家庭实现脱贫。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普遍较为薄弱,与推广高等教育相比,在这些地区推广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效果应该更好,可行性也更大。
最后,请给我们的扶贫干部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在采访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邮政企业拥有一支吃得了苦、打得了硬仗、对于扶贫工作满怀热忱的扶贫队伍,这是我们开展扶贫工作最为宝贵的财富。做扶贫工作需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广大邮政扶贫干部驻守扶贫点,与家人分隔两地,不仅承受着工作的压力,而且有时要面对老乡的误解、村干部的不配合,他们克服了太多的困难,作出了太多的牺牲。作为企业,需要给我们的扶贫干部多一点关心和温暖,珍惜、爱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事创业的精神,做扶贫干部的有力后盾。□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