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留意国内外文创青年的创业故事时,联想到了邮政文化产品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不久前,牵手照摄影师、俄罗斯旅拍夫妻穆拉德和娜塔莉来到笔者所在的重庆市,并晒出多张“牵着我,游重庆”的照片。看着这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照片,笔者不禁思考,邮政是否存在与这对俄罗斯文创青年合作的可能呢?
通过查阅网上资料,笔者了解到,这对文创伴侣也是蛮有经营头脑的。他们的品牌“跟我来”与许多国际品牌都有合作。此外,他们还开了一个网上珠宝商店,出售耳环和订婚钻戒。特别是“跟我来”系列网上商店很快就要开张了。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与他们开展合作呢?
笔者觉得,我们可以和俄罗斯邮政部门联合,制作“跟我来”系列明信片、个性化邮票等。这对俄罗斯情侣在全球拥有大量粉丝,制作精美的明信片、邮票放在网上商店里,应该不愁销路。此外,为了提升销量,还可以采取有奖竞猜的形式,让中国邮友们竞猜这对情侣以哪些俄罗斯景点为背景进行了拍摄,让俄罗斯邮友们竞猜他们来过哪些中国名胜。还可以在这对情侣“打卡”过的国内景点附近邮局,销售由他们亲笔签名的邮品。总之,方式不一而足。
也许,以上这些想法有点“脑洞大开”,不一定能付诸实现。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邮政与文创青年、文创团队广泛合作的思路,也许可以成为一条使邮政文化产品赶上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的途径。应该承认,邮政自有的文创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完全可以与社会上的文创团队合作,借助外力、外脑,促进邮政函件业务转型,发展邮政文创产品。再说,文创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们喜爱的一个方向,如果与国外的文创青年都可以合作,那国内有着如此众多的文创青年、文创团队,合作空间将更加广阔。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书信、明信片、邮品等邮政的文化产品虽然与慢生活、艺术化、情感等文创元素有着天然的相近性,但是,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与其接触度并不高。所以,我们要主动去接触方兴未艾的文创产业,让邮政文化产品通过多样的平台、广泛的使用,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同时,通过借助外脑,实现更多创新,开拓新的市场。□陈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