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家庭文化展”在沪开展。会展上,陈才宣、陆彩英夫妇近半个世纪相互通信971封、97万字、重达八斤的泛黄书信,不仅让诸多年轻人感叹其中透露的真挚与浪漫,就连《人民日报》也来点评这八斤情书引发现代人广泛关注的原因和意义。
该评论指出:“在‘快’时代的裹挟下,越来越多的人只争朝夕,却时刻感到焦虑浮躁,似乎忘记了坐下来才有思考、慢下来才是生活。”“我们的国家在经历40年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后,也不再唯速度是图、唯GDP是求,而是追求强身健体、幸福美满、公平公正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快与慢,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信今趋速,难抛翰墨香。快需慢心素,行稳致远途”。
笔者认为,《人民日报》的评论,既切中时弊,为积极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创新发展邮务类产品的思路。
一方面,我们国家从纸质书信时期进入电信化再到移动信息时代的节奏非常快;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证明,即使生活再忙碌,工作再繁杂,人们也需要情感有所依。比如在日本,书信、贺卡、报刊等传统纸媒仍受到广泛欢迎。所以,笔者认为,当前在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过程中,是蕴藏了邮务类业务创新发展商机的。我们要把握这样的机遇,在“情”字上下功夫,在记录人们美好生活、传递真情实感上去创新发展,营造丰满的韵味和吸引力。我们要眼光向外,与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广泛结合,创造更多场景。比如,与教育部门联合加强对书信文化的关注和宣传,或者结合书法教育的推进,鼓励学子们在敲击键盘时不要忘记用笔,在人际交往中也乐于手写书信,使接信人“见字如面”。总之,产品的创新考量的是一个企业的底蕴,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陈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