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邮政速递的一名揽投员,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碰到有部分标准物品型邮件因为安检不合格或误封发被退回收寄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标准物品型邮件安检不合格或误封发而被退回?如何避免邮件被退回?
经过调查思考,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业务知识欠缺,培训工作不到位:很多新手揽收员并不知道《航空禁寄品目录》,不知道哪些物品可以上航空、哪些物品不能上航空,不知道禁航的物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陆路运输途径来发运。
问询填写欠缺:揽投员揽收物品型邮件时未向记欠月结客户问询内件品名,未告知客户在详情单内件品名处详尽填写内件品名。
PDA收寄错误:禁航邮件误收寄成航空邮件。
操作欠缺: PDA上已经按全程陆运收寄,但包裹正面显眼处未粘贴全程陆运标签,详情单上未加盖全程陆运章戳。致使后续转运、封发环节无法识别,误封发成航空邮路。
操作不规范:PDA上已经按全程陆运收寄,但将全程陆运标签粘贴在邮件正面的边缘角落或者邮件的侧面。造成转运、封发环节识别困难,增加了封发员错误封发成航空邮路的概率。
发运不规范:装车发运时,对小件型的全程陆运邮件未进行独立封袋、悬挂全程陆运袋牌,与航空邮件混装一堆。这增加了转运、封发环节的分拣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封发差错率。
交接欠缺:遇大批量走全程陆运邮路的邮件,收寄环节未将邮路车次信息与下一环节的网控部门进行信息交接。这造成转运、封发环节识别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封发差错率。
如何堵住漏洞,规范操作,避免全程陆运邮件因为安检不合格等原因被退回?全程陆运的标签应该怎么粘?全程陆运的章戳应该怎么盖?
通过实地问询处理中心封发员,笔者了解到,作为邮件操作的第二道环节,封发员封发航空邮件(标准物品)时的操作习惯是:先查看邮件(标准物品)的包装上是否粘有全程陆运标签,确认没有标签后,再看详情单上的收件人地址,同时扫描条形码封袋。为了在卡口时间内完成分拣操作,最高效地赶发相应的航空邮路车次,就必须心无旁骛,专心一致。故有时未能及时发现揽投员贴在邮件正面边缘角落或侧面的全程陆运标签,误封发至航空邮路总包。后续虽会被邮区中心局检查出或被航空安检查出,但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
而本着一个环节为下一个环节着想的精神和邮政通信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作为快递入网的第一环节——揽投员和营业员,有义务为后续封发环节着想,从封发员的操作便利角度来思考:全程陆运的标签粘贴在包裹的哪个位置最显眼,全程陆运的红色戳印盖在详情单的哪个位置最易被封发员看到?答案很明显,有两个地方是封发员工作时必看的,一个是详情单的条形码、一个是收件人地址栏。
为了便利于封发员的操作处理,建议揽投员、营业员可以将全程陆运标签粘贴在详情单的条形码旁边,盖住条形码上部的1/3,剩余2/3的条形码让封发员扫描;再在详情单收件人的地址栏空白处盖上全程陆运红色戳印(如下图,封发员在封发时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件是全程陆运的邮件);最后将全程陆运的小件的物品装成一袋,在袋口处悬挂全程陆运的袋牌,便于后续交接处理。
对于小件物品的最大面小于或者等于详情单(23.1cm×12.7cm)尺寸的,可视情况在小件物品其他面粘贴至少两张全程陆运的标签;再在详情单收件人地址栏的空白处盖上全程陆运红色戳印。
对于热敏快递单全程陆运邮件,亦可参照上述两点操作,均以便于封发员的操作、减少误封发为出发点。
对于批量的未粘贴全程陆运标签、未加盖全程陆运戳印的全程陆运标准邮件,建议寄件方客户在电脑上进行打印设置,在详情单右下角的备注栏处、热敏快递单的适当空白位置打印粗体黑字黑框“全程陆运”四字,并将邮路车次信息与转运封发部门交接。
揽投员和揽投部以及营业收寄柜台是全程陆运邮件接收和把关的第一道环节,处理中心转运员和封发员是全程陆运邮件经手和把关的第二道环节,快递安检机安检员是全程陆运邮件在本级邮件处理中心的最后一道关口环节。如何确保全程陆运邮件在第二道环节就能准确交接、按频次赶发,不会误发至航空邮路造成安检不合格退回?现阶段除了需要在揽收源头环节普及航空禁寄品目录和全程陆运知识,规范客户对详情单内件品名的填写,规范全程陆运标签和章戳的正确粘盖,规范全程陆运邮件的分堆装车发运,规范上下环节的邮路车次信息交接,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全程陆运邮件操作细节标准,做好各环节把关工作,也需要后台技术部门对不同邮件处理环节做好信息同步支撑,比如研究在封发环节设置陆运邮件的信息无法进入航空邮路界限、对封发员将陆运邮件失误扫描至航空邮路总包的操作进行信息卡关和视听提示,做好“信息把关”工作,在共同保障航空邮路运输安全的同时,减少邮件退回、重复处理,以节约成本、确保时限。□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