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一个单位权力机构的末梢,是各种组织的底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也关系机构整体战略部署的落地。众所周知,基层又是直接“打粮食”的,是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因此,基层的经营管理对我们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家被国家赋予“普惠金融”职能的国有企业,一家战略定位是“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基层的地位与作用更应该被重视。但是,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基层经常面临着难解的困惑。这里谈谈笔者对此的若干思考。
思考一:人均经济增加值与人员数量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加,支行的功能不断完善,我们发现人手也越来越紧张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自2008年开办信贷业务以来,一个二级分行的信贷客户经理最高时有100余人,可目前仅剩下40余人,连最高峰时的一半都不到。诚然,人的数量要考虑人均经济增加值,可是不能简单拿人均经济增加值不高或者人均收入不高来解释人员数量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与其他大型国有银行进行对比,同类型的支行等机构人数基本为30~40人,而我们却不够20人,承担的职能并没有少。加上近年来,基层还有扶贫任务需要人手,有时遇上员工请假,甚至连基本的业务都无法正常开展,更别谈什么“普惠金融”了。如果简单拿人均收入与人员数量对比,势必形成恶性循环:即人均收入上不来就不增人,不增人工作难以开展,增加不了收入,人均收入就更低,更不增人。
思考二:上级管理部门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数量的关系。近年来,基层人员越来越少,除了正常的人员退出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上级管理部门人员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1到2次的内部招聘。我们不反对内部招聘,因为从员工个人角度讲,内部招聘给了大家一个上升的通道,容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可是,上级管理部门人员越来越多,越来越臃肿,基层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而基层的职能和工作量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部招聘上去的员工应该都是素质能力较强的人,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那基层势必只会剩下能力素质较弱的人。而基层又是直接创收单位,人员越来越少,素质越来越差,那收入怎么能保证呢?精兵强将离开了一线,这个仗还怎么打赢?举个简单的例子,某金融机构授信审批部门因内部招聘上到一级分行2名同志,而该部门却并没有再新增人员,导致贷款业务在审批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怎么能体现“普惠金融”,又怎么能体现“以客户为中心”?
思考三:上级管理机构与基层收入分配的关系。单纯从营销的角度讲,上级管理机构一般不直接产生收入,基层才是直接产生收入的单元。但是,我们却发现每年基层都会为上级管理机构承担一定的成本。诚然,管理机构是为基层服务的,基层应该承担一定的成本,但是,越来越臃肿的管理机构,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没有让基层体会到被服务,却要承担更大的成本。所以基层员工会挤破脑袋“往上走”,因为上去了,不仅没有基层越来越大的任务指标压力,而且有越来越高的绩效收入。而基层的积极性保证都难,又如何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思考四: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都在逐步上收,基层目前除了营销发展的权利外,基本上剩下的都是义务。但是,出现了问题呢,首先挨板子的是基层,挨重板子的也是基层。基层与管理层,存在明显的权、责、利不对等。中央现在一直在要求简政放权,虽然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而权力的上收有利于防控风险,但是,权力与责任匹配的问题呢?业务都是上级审批通过的,可是出了问题,怎么就只有基层的责任呢?如果说仅仅是任务让基层去完成,问题让基层去解决,请问那庞大的中间管理机构存在的意义在哪儿?基层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点思考,实乃基层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绝非牢骚之言,绝非推卸之辞。为了我们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能够稳步推进,为了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普惠金融的职能,为了真正体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发展理念,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