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邮务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4月27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玩转思维“框架”

    如果你参加一个抛硬币游戏,选项A是无论正反,确定获得8000元。选项B是如果正面朝上,你将获得20000元;背面朝上你将一无所有。此时,你会作出什么选择? 

    再换一个情境,如果你被迫参加了一个倒霉的抛硬币游戏,选项A是无论正反面,确定损失8000元。选项B是如正面朝上,你将损失20000元;背面朝上你没有任何损失。此时你又会作出何种选择呢? 

    揭晓答案,在第一个情境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A,因为那是一笔确定的收入,而在第二个情境中,人们往往不会选择A,因为没有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份确定的损失。 

    这个实验情境便是由行为经济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它指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认知偏差,即面对收益,人们宁愿选择确定的收入也不愿选择数学期望值更高的风险选项;而面对损失时,则又偏好风险而不要数学期望值更小的损失。卡尼曼将此归因为——人性,由此提出的“前景理论”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仔细观察,这个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数见不鲜。例如,虽然总是强调保险营销要突出其保障功能,但依然有不少理财经理反馈,相比之下,突出收益的营销话术更容易引起客户的兴趣,这便是客户对确定的“得”较不确定的“失”更为敏感。 

    那么,知道了人类“好得恶损”这个“密码”,对我们日常工作有什么启示呢?有的,尤其在引导性营销和产品设计中有所借鉴。 

    举个例子,在快递产品保价话术中,“快递小哥”通常这样提醒客户:“物品价值大于1000元,建议保价”“未保价物品最高赔付7倍运费,建议保价”等,这就是一个基于“损失”框架形成的话术,客户会基于这一不确定的损失而拒绝保价。如果我们换成“得”的表述方式,例如“1元保500”“2元保1000”,则能够得到客户更多的关注与偏好。 

    又如,在邮政会员客户回馈策划中,除了积分换实物外,有越来越多的网点选择整合业务伙伴资源,以为客户提供“物美价优”的会员优享刺激客户在邮政的消费。但此处,务必考虑到客户前去使用相关服务的“可得性”,即能够在得到相应积分后“就近、立刻”得到其所需要的积分兑换服务,否则,等待、远途、适用性不高等对客户来说,即是一种“损失”,这样的回馈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在管理活动中,倘若我们能用好框架效应,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如,年终奖发放之际,“今年业绩不好,本来奖金仅有5000元,但为大家争取到了8000元”也远比“今年业绩不好,原本10000元的奖金降至8000元”的表述更让员工宽慰。 

    归根结底,饶是有越来越精确的决策参考、越来越客观的产品分析,我们面对的客户、员工依然无法规避非理性人的认知偏差,而这些“阿喀琉斯之踵”则是我们可以借以四两拨千斤的利器。□陈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