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智能+”,要求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建设智慧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正成为基础设施,逐渐与产业融合,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邮储银行在杭州建立的智慧银行网点。 |
“科技将会在未来50年全面变革,重塑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银行4.0》的作者认为,在智能科技的应用下,传统银行业的生存法则将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同时,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客户对新业态的认知及理财投资的意识已经成熟,客户不再满足于传统服务,而是追求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
“金融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金融网点。”《银行4.0》一语道破了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各类金融机构抢抓科技红利,开启了金融科技助推银行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建设银行的智能银行业务以引入高科技为突破口,对整个业务流程设计进行改善,智能柜员机可实现11大类108项个人非现金业务办理,通过智能体系建设降低了柜台服务的压力,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客户体验。农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构建智慧社区生活圈“金穗惠生活”平台,搭建消费场景,实现人、商户、社区间有效链接互动,构建满足市民品质生活需求的智慧社区生活。
显而易见,未来的银行将不再以网点数量取胜。邮政代理金融在网点数量上的这一优势也将逐步削弱。对此,加快科技赋能,建设智能化网点,给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打造集金融服务、便民服务和社区服务于一体的零售银行,将是邮政代理网点打破因循,走向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突破之道。
智慧精准感知 提供个性化服务
邮政代理网点要加强客户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应用、清晰客户画像,对客户实行精准的、深层次、差异化的营销。
在前台,要推进智能投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组合方案。要运用智能设备,使客户进入网点的瞬间即完成客户识别,并直接触发客户营销预案,给客户个性化的专属服务。在后台,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通过客户在网点不同区域的停留时间,判断客户的关注度,形成客户轨迹记录分析并打上标签,包括客户星级、V字标签等。
邮政代理网点还要通过客户的分层分级管理,解决网点目前客户管理的底数不清、分类不细等粗放经营的问题,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营销人员制定营销计划提供支撑,有的放矢地进行客户走访,提高走访成功率。
智能科技贯通 优化服务体系
邮政代理网点要运用科技智能,构建手机银行、智能柜台、智能客服“三位一体”的渠道服务体系。
在手机银行APP中,要引入邮政其他板块产品与服务,打造一站式综合“邮政+金融”移动服务平台。在引进客服智能设备后,应建立7x24小时AI客户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搭建智能柜台,通过智能一体机、智能集成柜台完成绝大部分银行业务。代理网点逐步配置PAD等,让所有厅堂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客户差异化服务。
通过智能科技手段,盘活邮政板块资源,实现各板块服务的合力共赢,实现“一点接入、多点服务、互联互通、全程相应”的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移动生态互联 营造智能场景
代理网点要集合邮政板块间及外部资源,在各类生活场景中链接邮政金融的服务入口,将支付、储蓄、信用卡等金融服务嵌入生活情境中,通过场景融合形成金融网点获客源头。
在线下,网点可根据区域特点设定个性化店面主题,围绕“入口、界面、流量”及客户需求和店面主题规划功能分区,通过现代质感的硬件设计,为客户营造场景化服务场所,实现网点与周边生活服务的互动。
在线上,场景平台中嵌入邮政金融服务能力,如在集邮网厅打造实时、便利的线上金融服务体验环境,扩大金融服务的容纳范围,全力打造包括金融、电商、文创等金融和非金融功能的综合服务,构建“金融+生活”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打造有吸引力的金融网点。
当然,代理网点还要建立大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交易监控、线上审批等风险防控平台。在员工账户、员工关联人账户、客户账户及邮政便民站账户四个维度进行模型建设,开发自主辅助系统、账户排查系统以及五类数据库,通过自建的多个模型分析筛选网点,以内部行为排查和外部排查、走访客户等为两大辅助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防御体系。
笔者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应用及客户行为线上化、移动化、场景化的转变,未来人工柜台将淡出视野,网点功能布局将发生巨大改变,线上银行、线下体验、远程支持等将构成将来银行综合服务模式。邮政代理网点向智能服务、互动体验、智能一站清等方向转型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各级企业对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刘若涵 罗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