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写着玩,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作家。”邮政女作家峻毅身上有诸多光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作品《与梅雨耳语》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出版过散文集《今夜忆江南》《红尘说》,长篇报告文学《华芝春秋》《履痕》等。然而,她对自己的定位却始终简单、清晰——“我一向以为自己只是个作者,写作只是我生活中最喜欢吃的点心而已。”
峻毅,原名朱菁,退休前是浙江省慈溪市邮政局某储蓄营业所所长,她管理的储蓄所和她个人都被单位评过先进。但鲜有人知,她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用笔名发表作品,从不利用文字张扬,作品被《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选入都找不到作者。2012年,已经退休多年的她,热心协助浙江邮政工会创建了浙江邮政作协,还协助创办了《信》杂志,做起繁琐的统稿工作。六年多来,在浙江邮政党组和浙江邮政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她团结浙江邮政作协管理团队,把作协和《信》杂志搞得红红火火。
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主办方邀请峻毅与广大书友分享她的写作生涯。一身家常装扮来参加分享会的峻毅,全无身份的包袱,态度开朗阔远,说话直抒胸臆,一如其笔名。“起源是喜欢阅读,喜欢做些读书笔记,渐渐迷上了写作。”
峻毅出生在中国最东端的住人岛屿——嵊泗列岛嵊山岛,一个陆地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悬海小岛,距离公海仅有12海里。嵊山岛很美,岛上居民生活很安逸,但进岛出岛极不方便,外来信息除了半导体收音机,就是一些过了期的文字信息,日报变身为周报、半月报是常有的事。岛上军民和外界亲友的联系,除了万不得已到邮电局挂个长途电话或拍份电报,就是文字通信。或许因为父母都在邮电局工作,她从小在邮局封发室目睹解放军战士收到信后的那种兴奋感,不知不觉间滋生了对文字的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其他女孩子喜欢零食、新衣服,她却喜欢上了看书,在小书摊前一坐就到天黑,妈妈给的买烧饼钱都进了小书摊老板的口袋。上初中时,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她废寝忘食,读了又读,那些优美的句子,至今还能背得出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很多师生都在“闹革命”,但她却幸运地遇到了极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教导她“读时要记,记时要想,想时要懂,懂后会用”,还把她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渐渐激起了她写作的兴趣。1985年,她和几位伙伴相约参加为期一年的《人民文学》首期文学创作(函授)培训班,开始在电台、报纸、杂志发表散文、随笔、社会时评、文艺评论等,年发表量在20篇以上。二十世纪末,她又成为第一批网络文学的弄潮儿,先是在BBS发文,接着开始登陆多家文学网站,建个人文集、做版主、写评论,边写边玩儿,边玩儿边写, 乐此不疲。
“我是享受文字快乐的受益者。”在分享会上峻毅说,“文字的快乐不只是阅读,还有写作——阅读给予我快乐,也教我豁达;写作则让我能与自己的思想交流,与心密谈。真正喜欢写作的人,肯定喜欢阅读,有了读,才有写。”
可是,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打动读者、直抵人心的文章呢?她的诀窍是:想写就写,写不下去了就先放一放——“灵感枯竭时,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写好的文章,不要急于发,放一放,再多读几遍、多改几遍——“先不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多读几遍起码可以消灭错字病句,既是对编辑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好的文章能让作者和读者都触摸到阳光,即便是悲惨的故事,也能从文字中有所感悟,从作品中获取温暖。这便是峻毅对写作的理解和坚守,也是她始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