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17日,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此次世界集邮展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共展出85个国家和地区的4683框邮品,被国内外媒体誉为“展框最多、珍邮最全、规模最大”的国际集邮展。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这场国际文化交流盛会的背后,笔者更关注的是,这次世界集邮展对回应“新世纪如何发展集邮文化”这一命题,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在此次国际集邮展上,国际集邮联合会主席伯纳德·贝斯顿开门见山提到了集邮文化当前面临的困局:“5G时代,家书抵万金之沧桑一去不返。”集邮文化是与邮票的通信功能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集邮盛行之时,全世界的集邮爱好者曾超过3亿人;而我国的集邮活动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一直发展很快,集邮爱好者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达到1800万人之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通信手段的变化,手机、移动互联网、5G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函件、报刊等传统纸媒受到冲击,集邮市场也渐渐门前冷落。前两年,《深圳商报》曾有个统计:当时深圳集邮协会有大约2.5万人,除去邮商等,可以假设深圳集邮人数有2万人。根据当时人口普查记录,深圳人口大约有1200万,也就是说,在深圳,每600万人就有1万人集邮。然后,我们把这个假设放到整个中国。中国总共有13亿多人。用13亿除以600万大概等于216万人,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216万人集邮。由1800万人减少到216万人,这组数据的变化的确让人唏嘘。当然,不仅国内,这也是世界性的变化趋势。
对集邮界的这一困局,世界各国都极为关注。那么,应该用什么思路来破解这一困局呢?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如本次世界集邮展的宗旨一样,推动集邮从小众爱好中走出来,让集邮的魅力感染更多人,从而使其在走向大众、牵手大众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相信,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去不断探索集邮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一定能为世界集邮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率先摸索出有效的“中国方案”。
那么,集邮如何在走向大众、牵手大众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呢?让我们从此次世界集邮展中来看看能获得哪些启示。
首先,要找准新世纪邮品的产品属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信功能逐步褪去之后,将集邮与丰富浩瀚的人类文化相结合,突出记录文化、传承文化的属性,可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此次集邮展发表的《武汉宣言》就提纲挈领地谈道:“世上万物皆可收藏,邮票貎似轻微,每每独占鳌头,历百年而不变。邮票既可以承接历史变局之沉重,又可以传递日常生活之甘甜;既能够精准铭刻自然天成状态,也能够完整表达人文科学尖端。即便是在5G时代,家书抵万金之沧桑一去不返,光速再快仍然无法替代一张邮票所传送的国运、世道和文脉。”正因为集邮所承担的使命光荣,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才积极支持继1999年、2009年之后,再次举办世界集邮展览。30年间,中国三次举办世界集邮展,足见举国之重视。而近40万人次的观众,更为我们进一步推进集邮文化的发展提振了信心、增添了动能。
其次,集邮文化要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创造更多美的享受。
邮票及其衍生品,是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要在方寸之间留下让人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这样的好邮票必然需要创作者以工匠精神去细细打磨。此次集邮展上,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屡屡受到人们称赞,细思之,在于设计者以中华传统手法,形神兼具地把握了人物、山水等对象的精髓,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使邮票鲜活了起来,因而拥有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魅力。在此次集邮展上,一些国外充满生活气息,或者时尚新潮的邮品引起关注,也说明与时尚接轨、抓住大众的审美情趣,也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美,只要用心灵和慧眼去发现、去深挖,是无处不在的。
再次,集邮要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欧洲的列支敦士登虽然是一个小国,却是一个邮票大国,其邮票以精美的设计和高超的印刷闻名于世,广受世界各国集邮者欢迎。该国每年出版邮票约20种,每种印量都在50万枚以上,其中80%被全球集邮者订购,每年邮票收入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的集邮事业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上都还有不足,我们的邮票很少走出国门,而国外的邮品也很少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当今时代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国与国之间集邮的交流与学习借鉴,不仅能促进邮票设计“更上一层楼”,琳琅满目的各国“国家名片”更可以让更多普通人在感叹“世界真奇妙”的同时,爱上集邮,促进集邮文化枝繁叶茂。此次集邮展上,我们就看到了很多改变,除了“一带一路”等多场集邮论坛,作为主办方的中国更是表示,愿同各国一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集邮文化交流与合作,让集邮文化成为增进各国友谊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集邮要主动融入以新兴科技为引领的新时代、新潮流。
作为国家名片,邮票承载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方寸之间能表现的内容又是有限的,怎样让人们从不同角度获得更多知识更多美感?在此次集邮展上,笔者了解到,201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全民阅读》特种邮票,还印有“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二维码,大大提升了邮票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集邮产品也朝着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例如,鼓励促进消费者DIY邮品,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照片制成明信片、照片书、同学录、台历、相片摆件和个性海报,既增加个性,又富有纪念意义。此外,可将家喻户晓的动漫人物、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制作成集邮产品。科技元素让集邮焕发出了新的魅力,邮品、集邮活动也应当以科技为引领,进一步融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让集邮插上科技的翅膀,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陈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