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9月7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轮明月万种风情
□刘乃科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每当一轮明月当空高悬,人们都会仰头赏月,不同的人赏月时总会有不同的感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尤其是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一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月亮原本是天体中围绕地球转动的一颗卫星,并无喜怒哀乐,它自西向东转,每到初一十五,由于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位置不同,形成了盈亏交替。但人们对这颗月亮却给予了无限的遐想,倾注了浓浓的情感,使它不再是一般的外界存在。《诗经·国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浏兮。舒忧受兮,劳心怊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用美丽的月亮来形容女子。 

    唐以后,文人墨客更是把月亮作为内心世界的投射,写在笔端,流著于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咏月思友的名篇,这两句诗更是千古佳句。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看着海上渐渐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遥想:远在天边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思念,望着同一轮明月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云海月夜图,将关山边塞景色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旷野月夜中,表达了诗人对守卫边疆将士的感情和向往和平的心愿。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李白将戍边人思家乡、想骨肉、念亲人的情绪融于广阔苍茫的宇宙间,令人无限遐想,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笔下的明月又是另一番景色。这首《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这句是颔联:天色已暗,皓月当空;百花已谢,松柏葱茏。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在作者笔下,温柔的月色充满了禅意。 

    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上半阕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不谙”这句引明月作烘托,映衬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诗人用外在的月光移动来描述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感受,把难以言说的痛苦婉转地表现了出来。 

    借月来直抒胸中块垒的,当属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正值中秋途经洞庭湖,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词的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点出时间、地点,秋高气爽,月朗风清,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中秋月下,浩浩汤汤、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水一望无际,驾一叶扁舟遨游其中,天地之间万物皆备于我的感觉该是多么放荡不羁,潇洒自如啊!“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是说皎洁的月光分外明亮,湖中的月色与天上的银河,天光水色,交相辉映。“表里俱澄澈”这句在我看来是这首词“词眼”所在,它包含了两层含意,一是写秋月湖水之美,月明水澈,天上湖中没有纤尘的浑浊,丝毫的污染;二是小船上的我,也有如天上的明月,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表里如一。这里“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更是写人。至此,天、地、人三者合一,融为一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者笔锋一转,从写景到直抒胸怀,与天地神明的心通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更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作者孤傲不群的性格跃然纸上。 

    月亮,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阴晴圆缺,更是在我们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