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时记者怎么过?记者平时是怎么工作的?
在即将迎来记者节、马上拥抱“双11”购物狂欢节的这个时点,我没有时间为自己庆祝节日抑或是成为一名“剁手精算师”,商讨选题、确定报道形式、联系被采访单位、编写采访提纲……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口干舌燥不仅是我日常工作的“基本操作”,也是我和同事们度过第20个记者节的基本方式。
7月8日,我正式成为“家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一线蹲点采访活动的一员,走进了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与珠江路交汇处的那座仿欧洲古典式二层建筑——长春市邮政分公司宽城支局。
短短几天采访,我从宽城支局的业务发展史,以管窥豹地了解了百年邮政史;从一代代宽城人敬业奉献的初心故事、一张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中读懂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传承与梦想,坚守与荣耀。
曾经,身着绿色制服和头戴墨绿大檐帽的工作人员、人头攒动的营业柜台、堆积如山的报纸和信件……成为20世纪80年代印刻在许多人心中的邮局形象。
如今,当记者推开宽城支局的大门,走进宽敞明亮的营业厅,立刻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馨气息:警邮、税邮、代理车险等便民服务窗口一字排开,错落有致的分区服务,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休闲沙发、饮水机、资料架一应俱全;按6S标准摆放的营业台席后,清一色服饰整洁的工作人员仪态优雅地为用户服务……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企业各岗位员工的工作方式也在变。
作为百姓了解邮政的“眼睛”,企业管理者与各岗位员工的信息纽带,邮政新闻人变的是报道方式,不变的是报道宗旨: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邮政新闻人的宣传报道触角就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
许多人问,报纸慢慢少了,记者们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科技改变传媒,主动去拥抱、去融合,在改变中坚持新闻理想,才是我心中“不忘初心”的正确姿势。
曾经的我们,要脑能想、腿能走、耳能闻、手能写;现在的我们,还要能拍摄、懂直播、可出镜、会分析……但我始终坚信,新闻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在第20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愿每名邮政新闻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阳光”,坚定地做好企业改革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和改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