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收到邮友寄来的《济宁集邮》和《水泊集邮报》,拜读时看到各自编发了一篇与邮政和集邮有关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其中一篇是作者回忆他幼年时喜欢花花绿绿的小纸片(邮票),被舅舅发现后,舅舅便有意识地培养他的集邮兴趣,陆续给他买了些邮票让他“玩”。邮票攒多了,还为他做了一本邮册并教他怎样收集保护。另一篇是一位基层的邮政员工,其父是老邮政,小时候经常看到他父亲整理信件,开始喜欢那上面贴着的各种美丽图案的邮票,慢慢发展成为爱好并收集这些东西的执迷者。再后来也许是“爱屋及乌”吧,他们中学毕业后都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参加了邮政招工考试并被录取。由于他们从小就接触邮政,对邮政工作感兴趣,而今如愿以偿,自然干得很起劲,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另外,他们自小就“玩邮票”,对邮票方面的知识自然比其他员工知道得多,前些年还被“伯乐”看中,都被调到本单位的邮票公司(集邮协会)工作,这真是“如鱼得水”。
通过以上事例,笔者联想到一句“近朱者赤”的老话。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接触多了便会熟悉,熟悉了往往能生发喜爱。尤其是像五彩缤纷的邮票,一旦自己拥有了,应该说很多少儿童都是喜欢的。目前,我国的集邮人数锐减,处在“后继乏人”的时期,怎么能培养孩子们的收集、欣赏兴趣呢?
众所周知,集邮是建立在邮政业务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大约有100万名邮政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可以发动大家都来为邮政事业的发展、为集邮文化的繁荣尽一份力。如果发动邮政员工(含退休员工)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孩子的同学进行宣传推介,把自家的邮票实物拿给他们欣赏,久而久之,“近朱者赤”,经过潜移默化,集邮队伍肯定会扩大。从大的方面讲,对集邮文化的宣传会有益处;从小的方面讲,可以培养几个集邮爱好者、接班人,既拓展他们更广博的知识,也为国家多保存一些精美的艺术品等,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的宣传鼓动,既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也不需要投入什么资金,主要是日常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效果会日积月累起来,培养集邮接班人的问题自然也会取得一定成效。□吕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