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企业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融入数字经济;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水平和生产效率。寄递物流企业纷纷提出建设智慧物流,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手段,与寄递、物流业务进行深度融合。
RPA机器人作为虚拟劳动力,依据预先设定的程序与我们现行的应用系统进行交互,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模仿人类操作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自动或与人工配合完成重复性强、逻辑确定和多系统信息并用的工作。人与机器在工作中充分互补,共同完成任务,不仅可以减少大量重复性工作,而且能够加快业务处理速度,降低成本和差错,提高企业生产力,释放人力资源去创造更高的收益,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手段。
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以下简称“规划院”)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各板块和基层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工作,深入调研各业务板块现状,结果发现在财务日常工作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每天被事务性的基础工作所牵制,耗时长且附加值低,不仅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使工作效率低、个人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企业效益亦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根据财务业务现状,规划院组织专业团队启动和推进了“RPA财税机器人在邮政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RPA财税机器人项目成果于7月陆续在规划院和山东省济南市邮政分公司开展试点应用,运行稳定并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截至目前,已上线票据管理机器人、报账机器人、报税机器人、制单机器人、银企对账机器人、资金清分机器人共6款机器人。每款机器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工作着,财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
1、票据管理机器人:票据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原始的证明依据,又是财务信息化中重复录入最频繁的资料之一。因此,充分应用OCR高科技技术,对票据的电子化整理、保存和管控尤为重要。票据管理机器人实现常用票据的图片及图片内容电子化录入、存储,建立健全企业“票据池”。票据管理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票据录入、合规检查及其他有效票据电子化处理,并保存至“票据池”中,降低人工重复性处理、检查票据的劳动强度;对于销项税票据由机器人自动从税务开票平台下载至“票据池”,从而形成完整的企业“票据池”,为企业相关系统提供原始票据信息的服务。
2、报账机器人:费用报销流程是财务共享服务最为普遍的流程,也是报账机器人使用最广泛的流程之一。报账机器人由OCR票据识别、填写报账单、合规检查、审批流程、制作凭证几部分组成。报账机器人对从多渠道采集来的发票和单据进行自动识别、分类汇总和分发传递,自动生成报销单并发起报账申请。人工设定费用报销审核规则后,内嵌至报账机器人中,并设定其按照逻辑执行审核操作,如对发票查重验真、进行预算控制和报销标准审查、记录检查结果并反馈等。报销单通过会计审核后,自动登录ERP中的报销报账系统填写凭证信息。
3、制单机器人:鉴于目前集团公司ERP系统使用状况及操作人员数量庞大等因素,项目组研究开发了一套本地报账单的填写系统,再由制单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报销报账系统,自动登录集团报销报账系统填写报账单,既缓解了整个ERP系统的运行速度等问题,又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4、报税机器人:税务管理是目前财税机器人运用较为成熟的领域,包括自动纳税申报、涉税信息校验、增值税发票验真等子流程。对于纳税主体较多的集团型企业来说,由于纳税申报的数据来源不同、申报的数据量较大,员工手工申报耗时长、效率低,且数据准确性无法保障。而纳税申报整体过程中报税机器人适配度较高,相当多的步骤可以借助报税机器人进行自动化处理。报税机器人的纳税申报由数据准备、纳税申报、账务处理三部分组成,可显著降低集团型企业办税负担,保障税务数据的准确性。
5、银企对账机器人:传统的银企对账,需要按银行账户逐个进行手工对账。一个单位往往存在多个银行账户,每个账户的对账都要重复各操作步骤,导致效率低下,且存在一定的疏漏风险。银企对账机器人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对账程序更加快捷、准确。银企对账机器人自动登录网银系统获取银行对账单信息;自动登录财务核算系统获取账务数据,自动执行对账操作,智能勾挑核对,再将结果自动记录至银行余额调节表中。
6、资金清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是为地市级单位量身定做的,主要完成支局、专业、网点和开票职工的清分工作。其主要功能包括自动获取银行平台明细数据和开票平台数据;智能清分票据归属,专业、支局、网点及开票人;自动将清分的专业资金推送到ERP中的资金管理平台;完成银行与各支局开票金额调节表,以及制作欠款催缴单,细至网点和开票人。资金清分机器人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RPA财税机器人减轻了财务人员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提升了财务审核质量。RPA财税机器人通过与财务人员进行交互操作和判断,在业务收入预测、风险控制管理、反舞弊分析、税收筹划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未来可以助力集团公司财务工作数据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刘雨 滕飞(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