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十月,一辆满载邮件的邮车在高淳区花山镇通往东坝支局的柏油路上匀速行驶,司机张宏伟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只盯着前方的道路,他偶尔若有所思,把目光瞥向路边的田野。忽然,一个个形似粮仓模样的草棚子映入他的眼帘。其实,他平日也看到过,只是没怎么在意。上周,他听人说这片大型的蘑菇种植基地正值蘑菇的上市季节,按理说应有好多采购商上门采购,且运输车辆来往不断,可奇怪的是这里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丝毫没有丰收的景象。究竟是种植户不想卖呢,还是……不可能,农户们吃了辛苦,谁不想卖个好价钱?老张盘算着,觉得有点蹊跷,可运邮途中又不便停车,否则非问个究竟不可。
老张每两天就要往返高淳至南京邮区中心局,辛苦自不必说。休息那天恰逢女儿感冒,妻子原本叫他带孩子去挂水,当她看到他拿起车钥匙要出门,便问他干啥去?老张说到东坝有点事。妻子怨道:“女儿生病你不管,你倒挂念外人的事,人家给你啥好处?”老张说没好处,我就想为家乡人做些事。说着,他的车溜出了院子。
老张从固城镇赶往濮家村的途中,天上降起了蒙蒙细雨,路上有些湿嗒嗒的。但他依然把车开到田间的窝棚旁。年过半百的老人以为老张是个菜贩子,对他不屑一顾。于是,老张自报家门,说自己是邮车司机,为他的蘑菇寻求销路来的。老人听到大为不解,反问道:“你我素昧平生,凭什么帮我?”
老张指着一身工作服说:“就凭我穿的这身邮政制服,还有这个。”说着,他掏出工号牌递给老人。老人看看照片,又望望老张,点了点头,便向老张掏起了心窝子。说他的子女都搬到县城去了,叫他也去享享福,但他怎么也闲不下来,想趁现在还有精力发挥些余热,便跟村里租了一块地,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种些蘑菇。万万没有想到,由于交通闭塞,加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丰收时却销不出去。
老人正说着,放在窝棚里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的人问他价格能否再让些,若是可以,他马上就带车子来拖。老人说不可以,价钱已经压到最低了。对方挂了电话,老人转身对老张说:“你都听到了,不是货出不了,是他们不断压低价格,倘若我卖了,这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连成本都捞不回来。”
听着老人的叙说,老张环顾了一圈老人每天蹲点的小窝棚,实在条件不好。接着,又望望面积不算太小的蘑菇种植园,鲜嫩可口的蘑菇已大面积成熟,若再不采摘,恐有烂在地里的危险,那老人的损失可就大了。老张想着,脸上的表情有些凝重,他对老人的境况感同身受。他想,不能让种植户的辛劳白费,不能让他流血流汗以后再流泪,要让勤劳的人们获得丰硕的回报,这是为了满足市民“菜篮子工程”的需求,更是为家乡做一件善事。老张觉得身为一名党员,有责任帮忙把蘑菇销出去。他当即向老人介绍邮政的“三农”服务,并联络就近的支局,请求支局协助,为老人拓宽销售渠道。老人听后感动万分,说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此外,老张还借助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工作群以及他熟知的企业职工食堂,为老人的蘑菇进行宣传。可以说能想到的地方,老张都想尽办法,尽自己所能帮助老人解决困难。
两周后,老张再次来到濮家村,询问老人销售情况如何。老人带着喜色,握着老张的手说:“你可真是个大好人!蘑菇都卖出去了,可比采购商的价格高出不少呢!”老人执意留他吃饭,老张婉言谢绝了。老张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要谢,您就谢谢我们负责电商业务的同事吧,我不过为你们架起了一座桥。”
此时,老人似乎想起什么来,照着自己的脑门拍了一下,说:“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你帮我这么大的忙,我居然都没问过你叫啥名?”老张笑道:“名字倒不重要,您就叫我‘绿色信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