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磊
青年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精力最旺盛、活力最充沛的时候,也是创新“元素”最活跃的时候。改革创新,青年人才当唱“主角”。让青年人才迸发活力,真正发挥生力军的作用,这不仅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更是创新事业得以延续的命脉。
历史也是这样演绎的。
莫干山,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史中的“圣地”之一。
1984年9月3日—9月10日,在莫干山上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简称“莫干山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史上的开创性事件,一批中青年经济学家脱颖而出。
“莫干山会议”之后,“中青年”成为改革时代高频词。而今,当年参会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热血青年已经变成了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上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周其仁、周小川……
面向新时代,在消费升级的市场背景下,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90后”乃至“00后”的选择逐渐成为影响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中国邮政这家“百年老店”的新命题。
市场经济学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最了解用户需求的就是用户自己。对中国邮政而言,让年轻人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就成为品牌向下延展的必然选择。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当下的中国邮政,以激情、热血、创新为代表的“年轻化”已成为一股热浪。无数邮政青年正将传统的邮政文化以创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获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同。
歌德有句名言:“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要发挥作用,除了要发现自己,还要发现他们自己所属的那个群。他们的群越大,他们的力量就越大。
中国邮政近年来出台各种机制,从集团总部到基层单位,激励无数有为青年相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他们“以年轻对年轻”,聚焦年轻用户心理层面的价值观、态度、生活方式,并从品牌、产品、体验、传播等多个维度协同合作,围绕跟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进行设计,把品牌年轻化的理念落地,使邮政服务和产品真正为年轻用户所接纳。
邮政的未来属于青年,他们将会用自己所具备的智识、挑战精神、开创理念等特质,深刻地影响自己所在岗位、部门、市场的发展进程。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扩展他们“世界外的世界”,引领、鼓励、帮助他们将眼光放得更远,点燃干事激情、唤醒创新禀赋。
邮政的未来属于青年,他们冲劲足,特立独行,不喜欢按常理出牌,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企业需要做的是容错、纠错,允许试错,最大限度保护年轻人的创新热情,让年轻团队心无旁骛、无所畏惧地投身于企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
未来已来,邮政正年轻,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