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滨丰 文/图
翻看报纸,注意到一则新闻:3月12日,我国公布了“口袋公园”建设情况。去年一年,全国“长”出3520个小公园。
之所以注意,是因为有切身体会。近两三年,眼见市区很多原本脏乱差的犄角旮旯,接二连三蝶变出“口袋公园”。蜿蜒的步道、精致的绿化、仿古的亭廊……占地不大,却在喧闹繁忙的“围棋”局中,下活了诗情画意的“气”。
清早,阳光渐次漫向高的玉兰、樱花、红枫,矮的海棠、雪柳、杜鹃,低的二月兰、婆婆纳、格桑花……晨练的市民快走于斑斓松软的塑胶步道,踱步于凹凸有致的鹅卵石小径,置身于红花绿叶中,打拳、舞剑、遛鸟,惬意十足。
午后或傍晚,亭廊内外的石凳木椅上,喝茶闲话、打牌下棋,一处处好不热闹;器械区,拉伸、力量锻炼,便捷实用;儿童游乐设施区,嬉戏玩耍,小的尽兴、大的轻松。还有借书亭、朗读亭、宣传栏、社区舞台……为直观景象增添文化内涵。
奉行“趣味主义”的梁启超尤爱逛公园,直言“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浑浊,理想污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快节奏生活让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日渐疏远。而在都市,尤其是寸土寸金的闹市区,空间规划也绝非易事。
方兴未艾的“口袋公园”,刚好打破了公园在面积和形态上的限制。利用市区的“零碎地”“边角料”,见缝插针打造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又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集生态美化、休憩交往、休闲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社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休闲需求。
春日赏花,夏日听雨,秋日观叶,冬日看雪……“口袋公园”恍如都市里一方隐秘绿洲,默默为人们提供急需的养分,帮助他们在忙碌之际找回一丝丝生活气息。
在国内,随着“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为城市建设新风尚。
杭州临平的“一廊七园”,通过历史文脉将七个“口袋公园”串联成文化艺术长廊,实现公园之间共融共通的目标;北京王府井的“口袋公园”,抽取往昔残留的砖砌墙艺术元素,通过现代钢材打造出传统砖墙式的立面镂空墙,镂空出昔日记忆;上海宝山的“火车菜园”,利用废弃的淞沪铁路线,经土壤改良以及菜园种植,打造出钢筋混凝土城市中的自然农场;成都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体验式小公园,加强公众逃生等基本常识宣传;南京江心洲的“星影活力剧场”公园设置了生活、星河、探索、缤纷、杉林、氧气等六大剧场,承载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各地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是城市的“高颜值”,也是家门口的“微幸福”。
生活不光是由KPI、业绩和数字组成,还需要摸摸树叶、闻闻花香,跟鲜活的人打交道。时至今日,繁忙之余就近逛逛“口袋公园”,成为城市居民尤其是写字楼“搬砖人”的心头好。“口袋公园”,也许不能给你面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解法,却能帮你实现情绪软着陆,让你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所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