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章 后周末期,周世宗柴荣死后,其子宗训年幼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乘机于显德七年(960年)在陈桥驿(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建都汴梁(开封),国号宋,史称北宋。 在位期间,赵匡胤对邮驿制度进行了变革,创建了递铺制度,以适应中央集权统治。首先,在全国普遍设立递铺,承担文书传递和部分物资运输任务。围绕递铺的组织和运行,宋朝建立起一套专门而又严密的邮递管理制度。递铺设置是以县为中心,县与县之间铺铺相连,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邮递网络。较之馆驿,递铺设置更加密集,分布地域更加广泛,基本上每10里设一递铺。主要交通要道上每铺配备10—12名铺兵,僻路每铺为4—5名铺兵。“将置递卒,优其廪给,遂为定制。”到北宋末年宣和年间,全国1234个县,有7000余个递铺。特别是急递铺的建立,起到了“四方万里之远,奉尊京城,文符朝下,朝会夕报”,为后来各朝所继承。其次,以军代民建立铺兵制。《宋史》称: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五月庚寅,“诏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在《嘉泰会稽志》中称:“皇朝建隆二年,悉以军卒充,谓之铺兵。而为之制,非法不许辄入驿,役铺兵与法所许,而过其数者皆抵罪。有急脚递、马递、步递三等。”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厢军(驻州之镇兵)兵士承担全国公文传递,与过去徭役民夫相比,在专业化和通信效率上都具有进步意义。 自秦汉以来,官府递送信函皆以亭、邮、置、驿驰行。宋朝立国后,一改过去的旧制,将馆驿改为过往官员住宿、饮食、休息的地方,类似今天的宾馆、招待所。“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馆驿负责往来官使和公差人员的食宿接待。 因此,驿递分离是宋代邮驿制度的重大变革。驿、递分别承担接待和邮递的职责,但两者又有联系,官使往来需要到递铺换乘递马,住宿则到馆驿,所以在驿道上,有馆驿的地方一定也有递铺设置。开宝四年(971年)之始,赵匡胤在广州、杭州、泉州、宁波等沿海城市设立市舶司,建设了不少豪华的馆驿来招待外宾、商人。他还下令无驿的州、县“置使库,使遇(招待)过客,必馆置供馈,欲使人无旅寓之叹”。这些办法鼓励经商,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这样一来,驿(馆)的职能逐渐转变为接待过往使客为主了。 时至今日,陈桥驿古迹仍在,为世人遗存文化瑰宝。其他著名驿站,如鸡鸣驿、盂城驿、金陵驿等,也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宋代驿递分离约300年后,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押送入京时曾路过金陵驿,悲壮写下诗歌《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