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江
王婆婆站在家门口,向公路延伸的远方注目,一脸慈祥的笑容。
自从村里的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建成后,王婆婆每天都准时坐在自家大门口等候邮车从这里经过,仿佛在等自己的儿女从远方归来。
王婆婆的家就住在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村。她老伴儿早年病故,儿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很少回家。一个人在家倒也落得自在,只是苦了自己这双腿脚——给儿女寄点儿家乡的土特产如腊肉、茶叶之类的物品得跑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儿女寄回来的物品要不是邮局投递的,就得到交通方便的邻村去取。邻居开车的小张没少帮王婆婆带包裹。小张倒没把此事放在心上,反正顺路。王婆婆倒不这样想,经常有劳人家总感觉过意不去,终究没有自己经手方便。
近年,村里兴起了电商直播带货,很多年轻人都在网上销售本地的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看得王婆婆好眼馋。
直播带货和网上购物,自己这辈子恐怕是难以实现了,自己不认识字,而且也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婆婆时常这样告诉自己。想归想,做归做,王婆婆一有空还是凑在年轻人身边,看着他们忙活。当自己的身影出现在他人的视频里时,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仿佛自己就是视频里的主角。她的出现,倒也为年轻人的直播平添了几分乡土气息,吸引了不少人气。而王婆婆自己也越来越喜欢上了网购,些许南瓜种子、一包食盐或味精、半斤烩面粉,都会请人帮忙网购。王婆婆也算账,一包种子5元钱,加上快递费6元,一共11元,搞不好还要跑去邻村取,车费3元,不划算呢!“王婆婆,您的快递到了!”可一听到快递人员打电话通知自己拿快递的消息,她又开心地笑了;一想到又要找人带快递或者自己走出村乘车去取快递,额头的皱纹又来回地打架。
王婆婆的苦衷像电脑上的病毒,有很强的复制性、扩散性。网上带货、购物的热潮在村子里掀起,也触发了村民的缕缕痛点——随着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邮件量的增加,快递的成本成了大家的一块心病。
村里有个年轻人叫申安省,早年一直在外务工。老爸闲不下来,在村口开起了一家便民超市。眼看自己都是要“奔三”的人了,经不住父母催促,打算先回家成婚育孩,待到孩子上了小学再“重操旧业”。
回乡后得知,原来,在他离开家乡的这些年,曾经的小伙伴都早已回到家乡做起了自己的产业。伍家台村旅游区建起来了,皇恩宠锡的茶叶远销海外……
回乡后,听着村民的心声,想着村里的现状,小申就想着如何把快递带回村里。
2022年10月,一个好消息传到小申的耳朵里——县乡村振兴局、县邮政分公司准备联合在村里建设乡村综合便民服务站。建成后,所有的快递都可以进到村里,寄递出去的农产品也可以通过服务站邮向全国。回来后的日子,小申没少犯嘀咕,他心里早就盘算着该如何解决村里电商发展受阻、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最初一公里”没有打通的难题。便民服务站建设的消息无疑像一阵东风,吹进了他的心扉。
忙前忙后,与邮政对接、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小申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伍家台村综合便民服务站在他家超市的基础上改造完成了。开业那天,老老少少,村里来了很多人,王婆婆也站在人群的最前面。
中午时分,一辆邮政车奔驰而来。工作人员打开车厢时,围观的村民和小申一同看向车里。“哇!好多快递啊!”有邮政的、圆通的、顺丰的……大大小小的包裹,贴着花花绿绿的包裹单躺在车厢里。
包裹经过扫描机很快入库完毕。“大家可以排队取包裹了!”小申站在柜台前高声告诉等待取包裹的村民。大家从小申手里接过包裹、签字,按照提示将包裹放在高拍仪下扫描出库。“您还有一个包裹未取!”王婆婆取过第一个包裹时,扫描仪的音响里提示着……
“以后再也不用来回跑路了,包裹在家门口就可以取了!”王婆婆双手紧紧地抱着包裹。
邮车开走了。王婆婆、张阿姨、小敏,还有小申他们都笑了。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