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勇 悬泉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64公里的河西走廊甜水井附近,是汉代的一处邮驿遗址,遗址面积达22500平方米。这里南依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远可眺疏勒河和长城烽燧;东南入山谷5公里有悬泉水经年流淌,当地人叫这眼泉为“吊吊水”。《西凉异物志》中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据记载,秦统一全国后,推广邮置,以利于集权统治。汉承秦制,西汉时在此设“悬泉置”。据研究发现,悬泉置遗址时代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了近400年。 1990年到1992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悬泉置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得到木质简牍35000枚(有字简23000余枚),载有纪年的简牍共计2086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这些简牍以邮驿文书为主,再次证明这里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驿站。其他出土文物以质地分,有铜、铁、漆、木、陶、麻、皮毛、丝绸、纸张、粮食等十余类,包括货币、兵器、工具、猎具、家具、文具、服饰以及日用杂品。其中,有明确层位和准确纪年简牍共存关系的西汉宣帝至哀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1年)书写墨迹的麻质字纸出土,突破了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将纸张的发明大大提前了。因此,悬泉置遗址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之丰富、文化内涵之广,实属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收获之一。 专家研究表明,这里曾设置丞一人,下设啬夫、厩啬夫、仓啬夫、少内啬夫、都田啬夫等小官吏,领有御、邮人、民夫、罪徒、弛刑、官奴婢等充当役使,按规定,悬泉置主要具体负责政府往来官员的接待,为其提供食宿、车辆、马匹、草料等,同时负责传递官府文书等。在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房舍北壁上的墨书题记。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堵坍塌的墙壁当时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有文物出现,可是没想到其背面竟书写有一封诏书,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学者研究考证认为,此诏书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这封诏书是西汉平帝时,太皇太后发布的一项诏文,由安汉公王莽奏请和逐级下达给百姓的文书。文书的主体部分是月令五十条,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须注意的事项,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捕杀鸟类和幼小动物等;夏季则禁止烧山林等;秋季禁止开采金石银矿等;冬季禁止掘地三尺做土活等。这道诏书已珍藏在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据出土的汉简记载,有一次,朝廷派遣使者护送于阗王返回西域,经过悬泉置,其从者多达1074人。此外,悬泉置还接待过前往乌孙国和亲的解忧公主,以及楼兰、乌孙和车师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使者。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悬泉置遗址和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被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