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知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9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书名:《深度思维》
    作者:叶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适读人群:管理、科技和营销人员

    为更准确地理解“深度思维”的含义,我们不妨先来探讨,哪些思维可以被称为“浅度思维”,浅在何处? 

    第一种浅,是逻辑链条的浅显,即个体的认识不能考虑到较长的因果链条。比如,下象棋的时候只能考虑一两步,解数学题的时候也只能往后推导一两步,或者针对一件事只能分析出最表层的原因。 

    第二种浅,是在思考问题时只能从最熟悉的视角出发,缺乏切换视角的灵活性。比如,我们在与人沟通、规划方案、写文案等时,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难以切换到别人的视角进行思考。 

    第三种浅,是对于信息量较大、较复杂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如果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很多人的思维能力是跟不上的,他们的大脑常常处于超载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信息过载的状态将导致思考效率低下,进而拖延问题的解决。遗憾的是,手头同时进行七八件事情,还要遭受大量碎片信息的轰炸,已经是现代人的工作常态。 

    第四种浅,是只关注眼前的、近处的、近期的信息,缺乏长远规划和关注全局的意识。比如,我们容易在日常工作中精打细算,却未能对长期趋势进行研究,也未能据此做好长远规划;人们常常只关注和研究个体,而对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缺乏了解;我们紧盯着手头一个个零散的事情,而对整个工作的宏观流程缺乏认知和把握。 

    这四种浅,就是一般人思考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弱点。相应地,在这4个方面取得突破,那么,具有这种思维则可以被称为深度思维。 

    因此,可以对深度思维作这样的定性: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能够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的生态特性及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我们应当从上述4个方面进行突破,以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 

    在深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训练内容。思维能力是相对抽象的,不像学习知识点——掌握几个公式,或者背诵一篇文章那样任务明确。在社会和教育界极力推崇思维能力培养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能力依然没有显著提高,缺乏具体的思维训练内容正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训练深度思维需要有像学习知识点一样明确的、可操作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某种理念描述上。对思维能力的运用,很多时候是对具体思维工具的内化。所以,训练深度思维,要有具体的模型、定律乃至公式,并配以具体的案例。就像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论述多元思维的概念时所做的那样,他清晰地将对多元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实到不同学科的具体模型中,这就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反之,一般人在谈论关于思维的名词概念,如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时,则常常停留在初步的理念描述阶段。 

    本书的内容正是从深度思维的4个方面出发,以具体的模型、定律和案例为标准,论述了深度思维的培养。

    从拥有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这一角度出发,形成了第1章思维逻辑链条的内容;从能够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出发,形成了第2章换位思维的内容;从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这一角度出发,形成了第3章可视化思维的内容;从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这一角度出发,则衍生出第4章流程思维、第5章生态思维、第6章系统思维、第7章大势思维、第8章兵法思维以及第9章“慢即是快”的内容。从宏观角度出发衍生出的章节较多,而宏观思维也的确是我们工作中难度更高、作用更大的思维方式。□任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83161158 举报邮箱 feedback_cpn@163.com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