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今天,我很早就起来了,就坐在这个凳子上,一直在思考,说点儿什么呢?思前想后,还是想从刚到中国时说起。那是1992年3月1日,我来到北京的第一天。我记得那天非常冷,尽管中国同事非常热情,但我还是很想念在泰国温暖的家。“想家啊,想家啊。”那几天我见谁都这么说。(不好意思)
我一连15天,每天写一封甚至好几封家书,而且每天都往邮局跑。是那一封封家书和中国邮局工作人员的耐心和热情让我在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很多人都不理解,那段时间我怎么总往邮局跑。(大笑)
1992年的北京,打国际电话还算方便,但每分钟20块钱的费用对我来说有些过于昂贵了。“我真的太想家了,想得我坐立难安。我特别想让家人知道我的近况,也想知道家里的情况。”那段时间我总是这样自言自语。每天下午,学校的中国同事都会陪我去校门口的邮局寄信。你知道我有多渴望我写的信能快点被寄出去吗?每次,真的是每次啊,我都要亲眼看着邮局工作人员把我的信处理完毕后才离开。我这心里还默念:“信啊,信啊,你一定要跑快一点,再快一点。”我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体会就在这寄信的速度上。一开始家里收到我的信需要10天,到后来变成7天,再后来变成5天。中国邮政的工作效率真是在不断提升啊。“我每次到中国邮局,都有种回家的感觉。”我真的有感而发,没有瞎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邮局的工作人员特别爱用“您”这个词。
前两天,我们这些外国专家还在一起谈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大家都各说各的,挺有意思的。过去26年,我频繁地往返于中国和泰国。每次从机场回学校,我总感觉北京又变了。休息的时候到过去曾去过的地方转转,发现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但善良、友好的中国人民却没有变。就拿我们学校门口的邮局来说,无论我什么时候去,无论接待我的人认不认识我,他们总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
中泰两国是亲密的友好近邻,两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结下了“中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在泰国,我经常拿在中国邮局受到的礼遇来说明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友好。我相信,“中泰友谊”一定会源远流长。而我,也还会常回家(编者注:中国邮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