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金融·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政策协调性的一些思考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协调性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出台的诸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与此关系重大。在走访调研、参加座谈、学习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就如何增强政策协调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出台宏观政策时,应考虑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及轻重缓急。以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为例,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前后,国务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司法部和各商业银行持续发力,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提出既要解决融资难,又要解决融资贵,在融资难和融资贵之间应优先解决对于企业来说最为紧迫的融资难题。如果初期过度关注融资贵,会对金融机构形成逆向刺激,导致其惧贷、惜贷,反而加剧融资难问题。建议在资金可获得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相关部门还提出既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投放力度,又要降低平均利率,还要把控好风险,这些多重目标的聚集不容易同时达成,建议在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清轻重缓急,逐一破题解决。 

    二是实现某一目标时,应注重相关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力。以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难题为例,就应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作用。前段时间激烈争论的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货币政策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导致其不堪重负。通常来说,货币政策侧重于总量调控,可为改革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传导路径短、见效快,在结构性调控方面可比货币政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监管政策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从短期来看,监管机构应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风险容忍,让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律、商业可持续原则运营。从长期来看,应当健全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供给层次,满足不同主体的融资需求;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和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商业银行应该从内部转移定价、产品、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升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领域的支持。多层次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也应加快建立和完善。 

    三是出台监管政策时,应注重疏堵结合,注重关后门和开前门的均衡协调。以金融去杠杆和货币政策传导为例,监管机构将影子银行、表外业务和非标业务等纳入商业银行去杠杆的重点范围,而这些都是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暂时没有创造出更好金融供给的背景下,大力度去杠杆反而容易加剧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商业银行表外回表,在没有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的背景下,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压力;随着经济下行和监管趋严,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降低了货币乘数,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对此,监管机构要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新的渠道,要通过资产证券化和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等方式缓解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今年以来,相关部门着力解决地方债,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监管,堵后门力度加大,开前门力度却不足,导致地方财政吃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方面,建议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允许有举债空间的地方政府举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不要简单一刀切。与此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实现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地方人大要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长效约束机制,防止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四是应处理好经济短期复苏和长期改革之间的关系。短期复苏与长期改革体现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之间的权衡,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过于追求短期复苏,可能出现过度刺激;过于强调长期改革,容易用行政手段力推改革,会放大改革的阵痛,影响市场信心。建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长短之间的平衡点,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和科学性,不能罔顾一头、用力过猛,也不宜操之过急。 

    五是要注重政策目标和操作手段之间的协调性。要不断建立健全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尽量不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转。以财政政策为例,财政政策应尽快向公共财政转型,把投资机会让渡给市场,让市场在试错、创新中发现新的增长点,形成合理预期,摸索出良性循环的机制。□代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主办 中国邮政报社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