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在城镇逐步推行街区制,其主要内容是:“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从而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这项政策对邮政服务和业务营销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打个比方说,街区制的目标是打通城镇交通的毛细血管,而邮政投递与收寄网络恰恰是依托交通运输业的毛细血管,两者在城镇内高度契合,邮政企业必须认真应对这一变化,仔细研判路情、社区变化对邮路组织、段道调整带来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这可以称为一个拐点——城镇化建设将处于巩固和提质状态。可以想见,等到街区制度过最初几年的柔性政策期,将会在城镇内加大推广力度,这为邮政企业提升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机遇。具体地讲,邮政企业应当随着城区的改造建设,更细地去了解和掌握各社区新增的出入口、开放内部街道的实时进度和具体情况,第一时间修改邮路示意图,动态调整投递线路,以最灵活、最迅速的服务吸引客户用邮。
可以预测的是,街区制将导致社区走向半开放,半开放将使社区物业管理不再封闭化,这会促进邮政营销的网格化、标准化、信息化。当然,根据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理,街区制产生的公共交通便利,是以社区居民安全体验度略有降低为代价的。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排在第二位的刚需。这就要求邮政企业在今后上门服务与营销时,适度而有效地照顾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安全需求。比如,上门要身穿标志服,借鉴外卖公司的实时定位系统,提高上门营销时移动电话的预约率和准时度;必要时邀请社区物业派员陪同入户;严格要求邮政车辆通过居民楼下的街道时确保行人安全等。相信只要运作得力,必会实现居民、物业、邮政多赢的局面。□程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