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引进起源于国外的“信贷工厂”模式,为零售业务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并迅速成为提升客户融资效率的新方式。那么,“信贷工厂”为何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邮政储银行如何释放“信贷工厂”的创新优势?笔者对此作一简要探讨。
何谓“信贷工厂”
“信贷工厂”是由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批处理、流程化的业务处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银行进行授信业务管理时,通过设计标准化产品,实现“流水线”处理,每个流程有专人负责,从前期接触客户到授信的调查、审查、审批,贷款的发放,贷后的维护与管理以及贷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标准化管理。概括起来,“信贷工厂”具有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风险分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等特点。
为加快零售信贷业务发展,提升作业效率,强化风控管理,邮储银行总行在吸收同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了“新一代零售信贷工厂”。2017年8月24日,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零售信贷工厂”成功上线,标志着零售业务在产品端、营销端、管理端、运营端及决策端,全面实现了模块化、智能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升级,零售业务授信由专家审批模式向电子化智能审批快速迈进。结合同业及邮储银行自身来看,“信贷工厂”模式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合银行资源。“信贷在厂”模式将分散于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的岗位人员、审批权限、风险管理等信贷资源整合再造,变分散为集中、变兼顾为专业的管理方式,构建起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信贷业务机制,优化了信贷资源配置,形成市场销售、风险管控、人才利用的整体优势。
二是优化作业流程。通过完善机构设置,简化信贷流程,科学合理设立岗位,构建标准化、流水式的作业流程,释放前线生产力,实现前、中、后台各环节标准化作业,有利于提升信贷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是提升作业效率。由于减少管理节点,降低了作业成本,保证了作业质量,有效提升了零售信贷业务的工作效率与运营质量。通过提升服务、提高效率,有效改善了客户体验,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四是有效把控风险。“信贷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审批模式,为控制风险提供了保障,摒弃了传统专家审批理念,依靠系统智能评分模型,通过策略要求,构建零售内部评级模型,这是现代金融机构打造“流程银行”的有效探索,符合广大金融机构零售贷款电子化审批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信贷工厂”模式以专业、科学、高效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为基础,凸显了风险可控、效能提高、成本降低的特点,这也是“信贷工厂”模式
能够取代传统业务模式的关键所在。
“信贷工厂”的运营实践
以浙江省分行为例,自“信贷工厂”上线以来,运营状况良好,对零售业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业务增长迅速。“信贷工厂”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时效,以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的业务操作满足信贷融资“短、频、急”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撑了业务的快速发展。2019年,该分行消费贷款实现全年净增超545亿元。
效率明显提升。“信贷工厂”上线之初设立专职机构,借鉴“工厂化”运作模式,重塑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提高了服务效率;根据客户融资需求,以改善服务体验为立足点,丰富产品组合与方案设计,为客户提供了专业、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信贷工厂”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业务处理时效较传统模式提高50%以上。
风控更加有力。对金融机构来说,风控永远是第一要务。“信贷工厂”始终坚持以合规为底线开展业务,把风险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客户风险评级和产品风险评级为核心,做到了流程化、标准化、无缝隙风险管控,从而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对“信贷工厂”的建议
“信贷工厂”模式的引入和推广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要加强集约化管理,提升业务处理能力。设立“信贷工厂”一定要有业务量的支撑,规模化是“信贷工厂”能够有效运转、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保证。在目前的组织架构下,应努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凸显“信贷工厂”强大的业务处理能力。对于早期预警和回收等工作,一级分行可以对全行范围内的集中处理考虑分步实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跨区域的业务运作,以减少成本。
要不断优化系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信贷工厂”的有效运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一次开发运行后就置之不理,不仅要对该项目的运行进行跟踪、维护,更要对模型进行不断的优化。尤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需不断完善零售内部评级模型,引入外部大数据,根据风险等级及时增加并修正硬性指标得分权重,严控信贷准入门槛。
要抓好业务质量,强化条线队伍建设。对二级分行的考核做到量质并重,不仅考核业务完成率,还要将一次性通过率、退件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一并纳入考核。统筹处理好“信贷工厂”与分行间的关系,对于已实现经营重心上移的支行,在强化对客户经理直接管理的同时,要发挥服务支行的渠道作用。抓好条线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和质量,保证“信贷工厂”模式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何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