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寄递改革已有近两年的时间,全网从上到下对寄递业务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与寄递业务较快增长形成反差的是寄递业务收入依旧整体亏损,尤其是快包业务,自推出之日起就一直在“负重前行”。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快递行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赢利水平不断提升,而邮政寄递业务却迟迟难以扭亏,问题出在哪里呢?疫情防控期间,笔者下基层参与帮扶投递,从所见所闻中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现象一:笔者在某小区帮扶投递时,一个上午就遇到了3个邮政投递员。第一个是开着邮车从A揽投站送来1件普包;第二个是从B揽投站骑电动三轮车送来1件标快和1件快包;第三个是从A揽投站骑电动三轮车送来157件快包。
现象二:在小区门口投交邮件时,偶尔会遇到客户询问能否寄件,投递员的积极性似乎并不高,只想着尽快投完归班。
现象三:在疫情平稳后,很多小区的快递柜、代投点都已开放,但投递员在投递时很少使用,都是坚持自己投递。
针对现象一,笔者询问了3位投递员,但他们谁也说不清原因;咨询揽投站站长,回答也是不清不楚,“来了件,我们就只负责投递”。看来在投递端,没人关心流程,没人关心效益。
现象二中的投递员介绍说,根据考核办法,他揽件的提成与投件的提成相差不多。但与投件相比,揽件的手续则更为繁杂,不仅现场揽收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回到揽投站后还要进行相应的后台处理,而且时限上有着严格的考核。
现象三中的投递员告诉笔者,他投递一件有1.2~1.5元的提成,邮件量不是特别大时,就自己投,收入还稳定。如果放到快递柜或者代投点那里,相关的费用得自己负担。
一般来讲,寄递业务的成本可粗分为揽投成本、运输成本、分拣成本等。目前,全国邮政快包件均揽投成本为4.33元,高于件均收入,也就是说投一件要赔一件,这是“硬亏损”。虽然在运输、分拣等环节可通过集包、机械作业等方式来压降成本,但降本空间毕竟有限。
因此,寄递业务要实现扭亏,关键是解决揽投成本高于件均收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手抓成本压降,一手抓件均单价提升,而且“两手都要硬”。
在成本压降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投递资源,例如菜鸟驿站、邮政社区服务点等,由邮政企业与这些站点直接合作,推行“点阵+网格化”投递模式,利用机动车甩点将邮件直接投递到社区站点,通过代投方式减少邮政的投递费用。投递量少了,投递员的收入如何保障呢?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收入分配模式,通过提高揽件的提成比例,激励投递员用更多的精力去做好揽收工作,用更好的服务去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以此强化投递员“增量才能增收”的经营意识,使投递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揽投员。
在提升件均单价方面,要依据成本数据库,在PDA中设置揽收最低价。揽投员在揽收时,输入地址、重量等数据时,系统自动显示报价,如果低于报价系统就会提出预警。由此,从源头上解决“硬亏损”问题。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针对揽投站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将利润考核与员工收入挂钩,解决寄递业务发展中重量不重收、对效益“上热下冷”的问题,引导揽投站主动优化流程、提升效益,如在揽投站投递范围内合理整合普邮、快包、标快的投递资源;努力加大对高价值业务的开发力度等。□方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