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21个记者节,相信凡是直击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记者,都会有一种别样的心情。但是面对一个个参与抗疫的邮政员工,作为有着20年从业经历的我来说,要发自肺腑地说一句——英雄可以不计回报,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疫情期间,我采访了湖北省邮政分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任永信,湖北省武汉市邮政分公司国际业务部揽收员汪杰,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分公司员工杨志珍等8位抗疫人物,捕捉了《“云监工”下的爱和希望——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邮政服务日常》《归来,在最美人间四月天—— 写在武汉“解封”时》《百姓需 邮政在——北京邮政战疫情保民生纪实》等多个疫情期间重大选题。在无法到湖北采访的情况下,我完成原创新闻作品20余篇,电话采访60多个小时,深入北京大兴、密云等抗疫前线挖掘最鲜活的素材。此外,我还策划了“蔓延,爱和希望——致敬湖北邮政人”“复工复产应春时——看中国邮政为畅通民生通道按下‘快进键’”“‘疫’外之变”等近10个深度报道主题以及《防疫“漫”读》《心驿站》等工作指导和心理疏导类栏目,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邮政新闻人没有无动于衷。前不久,集团公司授予我“中国邮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采访任永信时,我非常紧张。这份紧张来自于疫情初期,对于身处疫情风暴中心的领导来说,是否愿意去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无法确定,这将直接影响栏目开篇报道的品质。元宵节当天拨通电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全程用铿锵有力的语调回答着我的提问,也说紧张、也说压力,但更多的是不畏前行的动力。(详见本报2月11日1版《守城者之光——记湖北省邮政分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任永信》)
获悉有一名邮政志愿者开车接送医护人员的线索,我每天一有空就去微信上和武汉邮政“磨”,半个月后,我终于联系上了用最朴素的方式化身驿使、为生命护航的志愿者汪杰。
3月7日一整晚,我不仅和汪杰本人聊了很久,还与他的父母、妻子、女儿、领导以及武汉市同济应急车队负责人和几位同济医院医护人员都进行了深入沟通。放下电话已是凌晨两点,感动就像天平一端的砝码在不断加重,除了作新闻报道(详见本报3月11日1版《汪杰:生命驿使》),我必须做点什么让天平处于平衡。于是,我通过微信为汪杰所在的应急车队捐了1000元作为油费;因为汪杰的女儿说父母都很忙,没有时间给她买作业本,只好用草稿纸写作业,我又代表部门给汪杰的女儿寄了价值300元的作业本和学习用具。
6月11日,北京出现新的本地确诊病例。当得知我正在采访北京邮政抗击疫情的情况时,汪杰为我寄来了一件T恤。那是同济应急车队为司机师傅定制的T恤,寓意为“百毒不侵”。
杨志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出的“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我对她同样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我的表达方式是,一路为她书写申报材料,帮她拿到应得的荣誉。正像玫瑰花的美,能“唤醒”会欣赏的眼睛,更能“唤醒”向阳的内心。而关于杨志珍,在本报推出报道后(详见本报3月18日1版),《湖北日报》、湖北卫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0余家媒体纷纷对她进行了报道,这本身也代表了一种价值导向。
其实,每一次采访的背后,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由于篇幅所限没有能写进稿件,但是也同样都深深感动着我。
在这个特殊的记者节,谨以此文向我采访过的每一个人致敬——当奉献者备受尊重,将激励更多的人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