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知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3年9月22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

    □孙雪萍

    以简洁文字记录我国古代先贤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的《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大意是,观察今天的事情,应该借鉴过去的历史;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这句话不仅阐明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且强调了借鉴历史经验对于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研判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中,创造和积淀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从陶器到青铜器、甲骨文,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传统工艺到传统戏曲,从传统民俗到传统节日……无数历史遗踪,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不仅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命脉和价值认同,而且包含着许多有关国家和民族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我们的先民很早就知晓和强调重视历史、重视经验传承。《尚书·尧典》首句就是“曰若稽古”。北宋司马光把自己一部历史著作称为《稽古录》,又以长达十九年的时间,竭平生之力,主编了一部编年史巨著,宋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韩诗外传》说“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晋书》说“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些都意在表明,要重视历史,以历史的“前车之鉴”作为当今的“后事之师”。 

    事实上,不只是国人重视历史,任何一个胸怀远大目标的民族,无不葆有历史思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历史书,了解古人古事,本身就是明智之举。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思维是贯通古今的智慧,是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的根本方法。只有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究其然更究其所以然,才能掌握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学习历史、认清历史,最终目的还是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孔子曾赞美周朝,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周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鉴于二代”,也就是继承夏、商而来。司马迁说他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断,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今天的中国正是过去中国的一个发展。强调以史为鉴,就是要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借鉴,要解决的当然也是现实问题。学史读史要贯通,在更加宏阔宽广的视野中形成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要在历史浸润中强化历史担当精神,处理现实工作时善用历史思维观察问题,并用历史上的正面事例激励自身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 

    忘记历史,就会迷茫于现在、无措于未来;忘记历史中的“前车之鉴”,就走不好“明日之路”;忘记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就会丧失民族的精神家园。无数事实表明,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改革发展的任务也更加繁重。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